“不出正月都是年。”热闹正月里,不忘静心品茗读书,一起赏味书籍里的民俗。
《中国年俗》
作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23-1-1
内容简介
《中国年俗》五章,全书传达的敬畏、感恩、平等、和气、共享、团圆等思想,也正是当前人类所亟需的。 而思想只有通过程式才能落地。中华民族先祖正是看到这一点,再结合大自然律令设节。年年岁岁周而复始永不间断的节仪让人类得以永续智慧的生活化、功能化、养成化、素养化,由人而众,变成一个民族的维护力、生产力、凝聚力,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中国年俗》把中国人的过程性审美、过程性幸福展示得淋漓尽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
《江西年俗》
作者: 梅联华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0-2
内容简介
《江西年俗》内容简介:春节,俗称“过年”。春节从狭义上讲,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一般是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开始,然后有祭灶、小年、吃团圆饭、熬年守岁、祭祖、拜年、灯彩等等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又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三大高潮。因此,春节以农历岁首为界,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多月。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过年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形成了年俗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江西年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
在这里,我们试图从江西年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从江西各地异彩纷呈的年俗活动,从江西民俗文化层面追溯江西人过年的历史渊源,让更多的人认识江西、热爱江西。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作者: 李開周
出版社: 時報文化
出版年: 2016-1
内容简介
会吃,会玩,宋朝新年热闹非凡!
宋朝是個魅力十足的朝代,商业发达、文化繁荣,市井小民的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多采多姿。距离我們七、八百年,但現今的新年习俗几乎都能从宋朝找到源头,像是祭灶、压岁钱、除夕守岁、元旦烧香、贴春联、放鞭炮、初二回娘家、十五元宵等,都能和宋朝遥相呼应。
但宋朝過年还是有些与现代不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皇帝过年仍然得上朝吗?宋朝人的春节假期比现代人短?宋朝的冬至和台湾的尾牙有何异同?送灶神的习俗有何特殊之处?宋朝人采买哪些年货?春联怎么贴?压岁钱怎么发?怎样祭祖、拜年?年夜饭餐桌上有哪些菜色?且听作者娓娓道來,看看会吃、会玩的宋朝人怎样把新年过得丰富又热闹,书末并附宋朝新年小辞典和新年习俗。开读本书,有如身临其境般趣味盎然,彷彿与宋朝人一起度过既热闹又舒心的新年。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作者: 高丙中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94-1-1
内容简介
本书是熔铸民俗学近150年的思想资料而撰写的一部理论民俗学专著。作者首先以“民”和“俗”为焦点评述了民俗学基本理论的历史发展逻辑,揭示了民俗学所面临的理论难题;继又阐明了以生活和整体为取向的学术思想,从而确定了解答理论难题的思路;接着将民俗学定位于生活世界,使一系列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迥然有别的内容(如语言层面的口头文学、信仰层面的迷信、行为层面的习俗等),在生活世界的视野里构成民俗学完整的研究对象,进而回答了本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本书对“民”和“俗”的界定,对事象研究和整体研究的阐释,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对民俗理论的建设都具有可贵的学术价值。
《民俗与迷信》
作者: 江绍原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 2003-01
内容简介
这本小册子里的文章写得很漂亮,可以作小品文来读,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符合知堂关于小品文应该具有的质素,说到底还是大家的手笔,所以,虽是小书,反映出来的学识却是大的,这是当代的学者之流断难企及的。
《田野民俗志》
作者: 董晓萍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3-3
内容简介
《田野民俗志》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现代田野作业过程模式的理论、现代田野作业技术的特殊训练、新民族志时期的民俗学田野作业、新民族志时期的民间文艺学等。
《顾颉刚民俗论文集》
作者: 顾颉刚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1-1
内容简介
《顾颉刚全集:顾颉刚民俗论文集(套装共2册)》简介:顾颉刚先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大众文化积极态度的影响,把民间的歌谣、戏剧、故事、风俗、宗教和传统的经学、史学置于同等的地位上做研究的题材。《顾颉刚民俗论文集》除收入《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三部专书外,还包括有关歌谣、风俗、民间文艺等的序跋与论述、探讨等。
《中国古代民俗》
作者: [日] 白川静
出版社: 海峡书局
原作名: 中國古代の民俗
译者: 何乃英
出版年: 2023-9
内容简介
日本重量级汉学家、“现代最后的硕学”白川静多维度解读中国古代民俗,引你重返万物有灵的世界,从汉字与文学中,感受先民的爱与怖,产生跨越千年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