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当皎洁的圆月升起,中国大地便迎来春节的最后一幕华章——元宵节。这个始于汉代、盛于唐宋的古老节日,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美满的期盼,更以流光溢彩的灯火和传承千年的民俗,在冬去春来的时节里编织出一场充满诗意的东方狂欢。
“元宵节”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正月乃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之中的首个月圆之夜,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元宵节。而汤圆这一美食的起源也历史颇深。曾经,汤圆被称作“浮元子”。据相关记载,早在宋代,它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食谱当中,经过演变和传承,逐渐成为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汤圆。
明清两代,元宵节是紫禁城最璀璨的夜晚。据《明宫史》记载,自腊月廿四至正月十七,乾清宫丹陛前会立起近百丈高的"鳌山灯",以五色琉璃制成亭台楼阁,内置机关使龙凤盘旋、仙人吐雾。
老北京讲究"正月十五走百病",妇女们簪着绒花、踩着"元宝底"绣鞋,成群结队"走桥摸钉"。后海银锭桥上摸桥头铜钉求子,正阳门瓮城摸门钉祛病,这些带着体温的习俗在《燕京岁时记》中皆有印证。东四胡同里的"盒子灯"最显巧思:匠人用细篾扎成三层楼阁,内置火药机关,燃放时逐层展开,现出"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绢画,引得孩童追着纷落的彩色纸屑欢叫。
护国寺小吃店的师傅至今保留着"石磨摇元宵"的古法:将核桃、桂花、青红丝制成的馅料沾水,在盛满江米面的笸箩中反复摇滚,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曲艺名家连阔如在《江湖丛谈》中描写的"茶汤李",如今仍在厂甸庙会支起龙嘴大铜壶,冲出的杏仁茶配着现炸的奶油炸糕,甜香弥漫在冰糖葫芦与大风车的喧嚣里。讲究人家还要吃"元宵宴",必有"四四见底"的席面——四凉碟、四热炒、四肉菜、四汤菜,取"四时圆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