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吃早餐都去哪里?本地人推荐6家,地道津味,来了不吃遗憾

  • 2024-11-18 18:15: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天津市居民对传统早餐的依赖度高达78%,这足以证明天津早点在当地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走在天津的街道上,不难发现那些排长队的早点摊,满满的烟火气息。

油条和糖皮儿,外皮脆口,内里柔软,与豆浆或豆腐脑搭配食用,更是别有风味,嘎巴菜,天津独有的传统小吃,口感既有嚼劲又不失嫩滑,是早餐中的佼佼者。

还有油茶、煎饼果子,可以说是天津早点的代表之一,薄薄的煎饼铺上一层香脆的油条,再加上酱料、葱花、香菜等佐料,卷起来一口咬下,满足感瞬间爆棚。

一、津门张记包子铺

提到天津的早餐,人们自然会想到那香气扑鼻、汁多味美的包子。而说到包子,不得不提的就是有着“津门老字号”之称的津门张记包子铺。

津门张记包子铺是一家拥有多年历史的老店,其包子制作工艺传承了经典的天津包子做法,店内的猪肉三鲜包子是一大特色,灌满了鲜美的汤汁。

包子中的虾仁个头大且新鲜,搭配猪肉和其他配料,美味的包子价格却十分亲民,五块钱一两,三个包子的价格让人感觉物超所值,早餐吃的舒服。

包子皮薄而富有弹性,馅料丰富却不油腻,来的早不如来得巧,有时候需要排队半个小时,有的时候几分钟就到了,本地人都喜欢这一家。

二、老味大糖果子

“老味大糖果子”,是一款源自天津的传统小吃,以面粉、红糖为主要原料,经过精心制作而成,它的外形金黄诱人,口感酥脆香甜。

“本来以为也就是个儿大,没想到真的很好吃!”,油炸过后,面饼的厚度和红糖的配比恰到好处,每一口都充满了甜蜜的味道。

趁热食用的最佳体验:老味大糖果子的最佳食用方式是趁热食用。刚出锅的糖果子外酥里嫩,香甜可口,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即使剩下的凉了,虽然不酥脆了,但仍然美味可口,一点都不会腻,味大糖果子还可以搭配嘎巴菜、豆浆、老豆腐等天津特色小吃一同食用。

三、小车锅巴菜

小车锅巴菜,锅巴,作为小车锅巴菜的灵魂,是现场手工摊制的,它不同于机械化生产,制作过程讲究火候与手法,每一片锅巴都能达到外酥内韧、不粘牙的理想状态。

那一勺精心调制的葱油,更是整道菜肴的味觉灵魂,拌入锅巴中,葱油的香气立刻四溢,将绿豆的清香、酱汁的醇厚以及香菜的清新完美融合,创造出美妙滋味。

锅巴上的配料也极具考究,卤子、麻酱、葱油、香菜和小香干的搭配,既保留了传统天津菜的咸鲜口感,又增添了层次感和丰富性,小车锅巴菜的知名度很高。

四、洪湖里高汤云吞

位于天津洪湖东路与洪湖南路交口的“洪湖里高汤云吞”,虽然设施简单,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质朴,让人更加专注于食物本身。

店内左侧的平房为食客提供了一个坐下来慢慢享用早餐的空间,环境简陋,来的都是本地人,这里的云吞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馅料。

看得见颗粒的纯肉馅,加入了酱油调味,味道较重,满足了追求鲜香口感的食客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云吞搭配的是乳白色老汤底。

经过长时间熬制的骨汤,味道浓郁却不油腻,为云吞增添了几分家的味道,云吞加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与云吞的肉馅相结合更营养。

五、回回牛肉饼

“回回牛肉饼”,地址在河北路174号,小两口开的夫妻店,牛肉饼选用上等牛肉主料,经过精心调味和慢火煎烤,外酥内嫩、肉香四溢。

牛肉饼中的牛肉与大葱的比例达到了黄金分割点,既保证了肉感也保留了葱的清香,两者相得益彰,一口下去,满口生香,汁水丰富。

除了招牌牛肉饼,还有韭菜馅素饼,用韭菜、鸡蛋、豆皮和粉皮为馅料,皮薄酥脆,馅料鲜美,刚出锅的真好吃,还放了些豆腐丝。

早餐时间,顾客们喜欢点上几样小凉菜,搭配一张热腾腾的小肉饼,最后再来一碗小米稀饭,这样的组合不仅营养均衡,而且味道美妙。

六、清真杨记煎饼

提到天津的早餐,不得不提的便是家喻户晓的煎饼果子,而在众多煎饼果子摊中,“清真杨记”做的味道首屈一指,本地人做的,属于老字号了。

清真杨记的煎饼果子,用“脆”一个字形容,油条是“刚炸出来的,还是酥的”。这种油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外酥内软,与煎饼的脆感相得益彰。

而让清真杨记煎饼果子更显特色的,是其涂上的一层腐乳酱汁,带有微妙的发酵香味和咸鲜味,为煎饼果子增添了几分复杂而迷人的风味层次。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