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俗称“年三十”。“除”,以新易旧曰除,即交替之意;“夕”,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自古传承着祭祀神祖、“守岁”、吃年夜饭、包饺子等习俗。
贴春联
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福字、贴年画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象征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家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春节挂贴年画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增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贴窗花
过年时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红火火。
挂灯笼
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中国的灯笼又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除夕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灯火通明,一家人围桌而谈。
吃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夜饭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地区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讲究谁先吃到了,就能多挣钱。
守岁
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俗名也称“熬年”。
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守岁的“守”,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希冀之意。
燃爆竹
在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燃放爆竹可以吓退年兽,以期新的一年平安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