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10月24日将迎来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活动愈加频繁,昼夜温差变大。《淮南子·天文》中说,至秋三月,百虫蛰伏。“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青女,又名青霄玉女,是神话中主管霜雪的女神。李商隐《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礼记·月令》中说,“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停止室外施工,因为“寒气总至,民力不堪”,乃命有司:其皆入室。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冬过渡的节气,一般在公历10月23至24日之间。季节转换的重要标识之一是水的样态变化,《国风·豳风·七月》有“九月肃霜”之说,深秋时节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早霜的出现昭告人们秋日将逝,全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段马上到来。霜降节气后,户外气温骤降,烟霏云敛,天高日晶,秋景缓缓谢幕,凛冬徐徐登场。
霜降三候
一候“豺祭兽”。经过一秋的“贴秋膘”,小动物大多膘肥体壮,在冬寒将近之际,豺开始大量捕食猎物以御冬。豺“杀兽而陈之若祭”,会将捕到的猎物陈列一番,犹如人类举行礼敬自然、祀奉天地的仪式。
二候“草木黄落”。霜降时节已是深秋,在寒霜肃杀之下,一些草木枝叶枯黄、零落,另一些尚存枝头的叶片经霜后呈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胜景。
三候“蛰虫咸俯”。随着寒气凝重,蛰虫皆垂头不食。从秋分二候“蛰虫坯户”到霜降三候“蛰虫咸俯”,经过大约一个月“修理门户”“囤储物资”等忙碌工作,动物开始不动不食,进入休眠状态。
农谚云“霜降杀百草”,霜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秋季的第一次霜称“早霜”或“初霜”,春季的最后一次霜叫“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时段计算为农业上的“无霜期”,这是喜温作物的生长期,也是农民集中播布、管理和收获农作物的时间。
霜降习俗
1.吃柿子
民谚“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霜降正值秋末,是乐享“秋实”与“补嘴空”的好时节。与其他果蔬相比,柿子在“霜降美食排行榜”中可谓名列前茅。北方俗语云“七月红枣八月梨,九月柿子赶上集”,经历秋露凝霜的洗礼,柿叶红若霜枫,枝头朱实累累,给萧瑟深秋带来明艳与丰收的色彩。由于枝柔果重,柿子必须在半熟稍硬时摘下,故民间有所谓“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之说。脱涩后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清热润肺生津,自古至今不乏嗜食的拥趸。
2.吃萝卜
俗话说“秋后萝卜赛人参”,可见萝卜的营养之高。秋季,人容易出现喉干咽痛、反复咳嗽、有痰难吐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萝卜有消食、化痰定喘、清热顺气、消肿散瘀的功能,感冒时吃点爽脆可口、鲜嫩的萝卜,不仅开胃、助消化,还能滋养咽喉,化痰顺气,有效预防感冒。霜降了,不妨尝尝天津的沙窝萝卜,皮薄,肉质翠绿,口感细腻,甜辣可口,水份充足,味如水果,有顺气、消食、预防感冒之功效。
3.秋梨
霜降时节吃秋梨是个不错的选择。生食梨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清心降火作用;煎水或加蜜熬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4.赏菊花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也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
5.登高远眺
古时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九月节,寒露、霜降、重阳到。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气量和肺活量明显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登高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陶冶情操。
霜降养生
“霜降三防”要做好
一防秋燥。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现象,燥易伤津。
二防秋郁。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落叶落果,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
三防秋寒。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霜降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俗语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此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增大,因此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最好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