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年俗的变与不变

  • 2025-02-14 16:31:00
  • 天津日报

春节蕴含的深邃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春节形成迎送灶王爷、礼敬天地、贴春联等习俗,这些年俗承载着美好价值追求,是年文化绵延传承的鲜活见证。

作为晚近兴起的大城市,天津自明代逐渐成为“人杂五方”的移民城市,这里的春节习俗体现了中国南北方年俗特点,并在融合中形成鲜明特征。据《天津通志》等文献记载,天津民间春节活动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为正年。清代中叶前,天津祭灶日和南方一样,都是腊月二十四,后改为北方的腊月二十三,标志着春节开始。天津年俗多样且富有特色,许多习俗延续至今。

与春节的传统主题对应,天津年俗的核心诉求是阖家欢乐,社会意义为家庭团圆,家与国、自然与社会在年俗互动中融为一体。按习俗,有“过了腊八便是年”的说法。腊月初八,天津俗称“腊八儿”,人们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老天津买卖行有句俗话:“腊月十五上全街。”从腊月十五开始,天津的年货摊贩要上齐年货,摆出过年的吃喝穿戴。百物云集、熙熙攘攘,呈现出喜庆祥和景象。

天津年货市场主要聚集在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宫北大街,即古文化街一带。清代《津门杂记》载:“红颜白鬓,迷漫于途。数日之内,庙旁各铺店所卖货物,亦利市三倍云。”这段文字生动描述了当时天后宫庙会之盛况。旺盛的香火为街市带来源源客流,尤其春节期间,香火与商业活动相得益彰。作为天津最大的年货市场,古文化街摊位融合老字号、非遗文创、年宵花市等流行元素,面塑、年画、春联等一应俱全。赶集市、逛庙会、赏非遗,丰富的民俗促进了货品流通和庙会繁盛。

天津民间有首古谣形象描绘了腊月二十三至除夕的年俗:“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酉。”按天津民俗,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升天,家家买糖瓜儿并祭拜灶王爷。腊月二十四,天津人称为扫尘日,人们大扫除,清洗器具并洒扫庭院,既为干净迎新春,又为驱瘟除疫与祈求安康。再有,天津过年讲究正月半月不举火,所以年前做馒头、面粽、花糕及各种馅儿蒸食。

腊月二十九,天津民居要换上新的杨柳青年画,贴春联、福字、吊钱儿。贴春联承载美好心愿,年画多以吉祥如意、迎春接福为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吊钱儿是用红纸剪刻成的图案,天津人贴在门窗玻璃或横棱上,待到正月二十五填仓日取下,叠整齐压床下或放柜子里,有的人家弄些小米等物置于床下,寓意来年物阜民丰。“填仓填仓,干饭鱼汤”,体现着天津填仓节蒸干饭和熬鱼汤的习俗,取年年有余、鱼米满仓之意。清光绪年间《天津府志》记载下人们除夕放爆竹,祈求平安吉祥的画面:“大户无忧,小户无忧,清平世界,百姓无愁。”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大人孩子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天津河海漕运繁盛,自古崇拜妈祖。传说妈祖“海上翻飞著朱衣”,因此天津女性过年穿红衣、红鞋,表征对妈祖尊崇。初一凌晨,众神下界,故要吃素馅儿饺子或全天吃素,表达虔诚之心。为求人财两旺,不少人到大悲院或鼓楼烧求顺香。另外,老天津人对红红的、喜庆的绒绢花情有独钟。正如清末一首诗中所言:“称体衣裁一色红,满头花插颤绫绒”,以前临近春节,天津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卖绒绢花的小贩,店铺以老字号玉丰泰名气最大。无论少女老妪,都喜欢过年时戴上几朵红绒花,求吉利图喜庆。

走亲访友是天津过年重要内容,过节方式繁多并不断增添时尚元素。有趣的是,天津人正月初四要吃烙饼炒鸡蛋,这天是旧时接神日,因怕神仙埋怨不勤俭,故做道家常菜。同时,各庙过年时设醮祭神作天官之会,天后宫香火最旺。高跷、龙灯、中幡等节目轮番上演,万人空巷。清乾隆时有诗句描绘出天后宫庙市抢购小金鱼的市井气息:“琉璃瓶脆高擎过,争买朱砂一寸鱼。”过年来此买鱼求吉是不少天津人的珍贵记忆。此外,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别具一格的体验活动营造着独特节庆氛围,如千年古镇杨柳青的灯会庙会、鼓楼津声敲钟体验、依托大运河文化的独流灯展等。璀璨华灯点亮津门夜色,赏花灯,看打铁花、舞龙舞狮,沉浸于梵呗唱诵与秧歌舞动。

天津人好热闹,春节期间习惯漫步于老城厢、海河边、五大道,在热情幽默的氛围中解锁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津派文化,在人潮熙攘中感受十足年味儿。过年还有国家级非遗津门法鼓和汉沽飞镲表演。津门法鼓形成于天津特定文化土壤,融汇音乐与武术等文化因子。旧时天津,法鼓庆丰收贺新年,在节庆庙会演出,正月初一至十五,法鼓声绵延不绝,与花会、灯会交相辉映。汉沽飞镲是天津沿海集音乐与舞蹈为一体的民俗,极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出正月后的“二月二,龙抬头”,天津人要煎焖子,象征惩罚懒龙,督促其治水并带来好年景。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天津年俗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如从传统的放烟花、挂灯笼、贴春联,到如今的网络抢红包、线上聚会、旅行过年等,庆祝形式多样化;网购年货、观影过年等新年俗不断涌现。当然,这些新年俗新形式并非是对传统文化的消解,而是反映了新时代天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透视出实现美好生活的逻辑理路。伴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过年方式更加个性化、多元化。

再者,之前过年,天津家家蒸面食;如今人们喜欢购买有年味儿、寓意好的精美品牌面食代替制作馒头。又如亲友相互拜年是天津传统习俗,但方式悄然变化,早前正月里,不论天津市里郊区,拜年人摩肩接踵;而现在,语音拜年、视频拜年、短信拜年等“云拜年”方式备受推崇。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整体看来,尽管春节庆祝方式在变,习俗推陈出新,但天津传统年俗大部分元素依然存在。春节的文化价值没变,年味儿背后的伦理内涵和家国情怀没变。之所以觉得年味儿变淡,很大程度上是因部分习俗略有改变。对比往昔,淡化了爆竹声声、磕头作揖、社火表演等形式,过年的仪式感和参与感发生了变化。

过年作为民俗,伴随时代步伐而变也在情理之中。长远来看,溯源春节历史,也非静态不变。如春联源于桃符,尤其隋唐五代、宋代、明代后,形式和内容出现较大变化。放爆竹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衍变中,其内涵也早已超越驱逐鬼怪的层面;而贴门神习俗,起初是画在门上趋吉避凶,魏晋南北朝承袭桃木神人风俗,发展成桃符门神,此后亦是屡经变迁。

因此,我们应理性看待天津年俗的变与不变。年俗与时偕行,方延续千年而不绝。也正因为春节意蕴始终未变,才更彰显出其独特魅力与价值。春节的不变是因其承载的主题已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本质上来说,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体现中国人生活情感的春节,其内在特质始终如一。就此而言,天津年俗变的只是形式,这些改变恰恰折射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综上,天津年俗含有祈福避祸的美好心愿,也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赓续。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共同绘制出美好生活的图景,新旧年俗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具体实践。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