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祺瑶)昨天,《齐白石在北京——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特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陈大楼一层1-2号展厅开幕。200余件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珍品,再现齐白石在北京的艺术生涯和交游历程。
1919年,齐白石从湖南湘潭来到北京定居。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为齐白石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展览按照3个单元,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叙事,重现20世纪京华人文的繁荣景象。齐白石与陈师曾、梅兰芳、徐悲鸿、老舍等文化名人的交往,成为展览亮点。
一幅幅画作带着故事为观众打开品读北京历史人文的窗口。《墨梅》是齐白石为一同寓居法源寺的好友杨潜庵所作。淡墨勾勒,梅花朵朵,花苞与花朵交叠相映。梅花的新枝与老干交错相生,树干的遒劲厚重与花枝的轻健俏丽形成对比。专家解读,齐白石的《墨梅》“以苍劲为之”。我国近代绘画名家陈师曾在这幅画作上题跋“酒后尝为尽情语,何须趋步尹和翁”,勉励齐白石不必追随前人脚步,而要变革创新。同一时间,北京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罗复堪也题诗赞许他“身处寒寺,与寒梅为伴,笑看人间”的姿态。在友人的鼓励下,齐白石决心开始“衰年变法”,不再拘泥于临摹前人的作品。
一组《己未日记》手稿,呈现了齐白石刚到北京时的心路历程,记录了他眼中的北京。日记的第一至第六页主要描绘了北京城风景旧貌,包括飞鸟落霞的晚景、社稷坛黄昏时的柏树等。在北京定居期间,齐白石闭门十载,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红花墨叶”的新风格。展览中,《葡萄公鸡》《豆角蟋蟀》《桃花源》等画作彰显齐白石“脱尽纵横习气”的风格。
展览借助360度沉浸式光影等多种数字技术,通过场景复原和有温度的讲述,为观众开启认识北京的全新视角——观众可以在法源寺的丁香树下吟一首小诗,在梅兰芳的缀玉轩前唱一段小曲,在琉璃厂的繁华街道看人来人往,在陶然亭的温柔湖畔细数秋天的落叶。
本次展览将展出至2025年3月30日,免费开放。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将实现联动。北京城市图书馆将举办“一息尚存书要读——齐白石图书文献展”,由北京京剧院打造的京剧《齐白石》快闪表演将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