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八大处·香界寺

  • 2024-10-23 18:05:00
  • 北京乐游

‌香界寺,位于北京西山八大处公园内,是八大处第六处寺庙。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寺名先后称为平坡大觉寺、大圆通寺、圣感寺,至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并定名香界寺,沿用至今。香界寺,为四进院落,主要有山门殿、天王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等古建筑群。

第一进院为山门殿,这是‌香界寺的正门,也是进入寺院的第一道门槛,山门殿门额上“勅建香界寺”五个丹漆大字,为清乾隆御笔题书,体现了皇家对寺院的重视。‌殿内有“哼哈二将”护法神,象征着寺院的威严和守护。山门殿这种建筑风格和装饰,体现了寺院的整体风格和文化背景,是游客了解寺院文化的第一站。

山门殿之后,为属相守护菩萨。香界寺与十二属相菩萨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佛教文化中,每个属相都有一个特定的守护菩萨,这些菩萨不仅在佛教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也被许多人视为护身符,希望能够得到守护菩萨的庇佑,逢凶化吉,事业顺利,健康平安,家庭如意。

第二进院为天王殿,这是佛教寺庙中的一个重要建筑,大门迎面供奉的是手持“佛手”的大肚弥勒佛坐像,主要体现“和为贵”的思想,强调和谐与包容。两侧手持法器站立者为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和北方多闻四大天王,寓意着保护国家和人民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殿前左右对称矗立的两座重檐歇山卷栅顶楼阁式建筑,为钟楼和鼓楼,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为寺院的布局增添了庄重和肃穆的氛围,其建筑具有独特的造型,不仅高大精美,而且体现了“勅建香界寺”的威仪,这些建筑曾经不仅是佛教寺院中用于报时和集众的建筑,而且也是僧人们进行法事活动时敲打的法器所在。

第三进院为圆通宝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被广泛信仰和崇拜。圆通宝殿,朱漆明柱,门窗雕有故宫太和殿、文华殿同等规格的“双交四椀”菱花纹,这种精美和独特,使其在其他高级住宅和重要建筑中才可见应用,显示其在传统建筑装饰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殿前有两通高大的石碑,东首为龟座螭首碑座石碑,碑阳刻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御制圣感寺碑文》,碑阴刻《御制香界寺碑文》,该碑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圣感寺工毕后树立。‌西首石碑为青石刻成,碑座四周雕有梅鹿海马纹,碑阳刻《大悲菩萨自传真像》,这是典型的明代佛教雕塑艺术珍品,碑阴刻康熙帝御书的“敬佛”两个大字。相传此碑为明代“大圆通寺”的旧碑,清康熙十七年重修圣感寺(即香界寺)时,将碑阳铭文磨去,刊刻上了康熙帝御笔“敬佛”二字。这个“敬佛”二字背后,反映了清朝对佛教的尊重以及对佛教文化的重视。这些石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四进院为大雄宝殿,‌供奉着三世佛和十八罗汉(见永乐哥《卧佛寺》介绍,点击“卧佛寺”超级链接)‌。

殿前有两棵明朝时期的七叶树,其树叶如手掌般展开,花朵形似宝塔,翠绿的树叶和洁白的花朵在阳光下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为香界寺增添了自然之美,也成为了信徒和游客心中的圣地,让人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平和。七叶树‌是佛教文化与自然美景相结合的象征,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据记载,印度王舍城有一岩窟,周围长满七叶树,因此得名七叶岩、七叶窟。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居住和讲法的地方。在中国,许多古刹名寺,如北京卧佛寺、大觉寺和杭州灵隐寺中都有千年以上的七叶树。在八大处香界寺中,七叶树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香界寺,不仅是八大处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还因其宏伟的建筑规模和精良的构造而闻名,整个寺院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气势磅礴,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建筑美学。寺内这些藏品,包括古代建筑和历史碑文等,丰富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得更多人有机会亲近佛教文化,零距离接触这些文物,真实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