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宫廷琉璃烧造是该村特有传承技艺

  • 2024-08-27 13:33:00
  • 北京周边游

琉璃渠村位于北京市永定河三家店水闸西岸,是永定河出山前流经的最后一个山村,距北京城区中心仅二十几公里。它坐西朝东,背靠燕山余脉九龙山,东邻北京第一大河永定河,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山区向平原过渡的山前地带,也是永定河进入平原出口的归汇处,是个有600多户的大村子。早在公元1263年,这里就已经开设了琉璃窑场,烧造琉璃制品,供建设元大都之用。

从元代起,朝廷就派员驻此地监制琉璃烧造,明代顺天府宛平知县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记载:“三家店过浑河板桥,约二里许曰琉璃局。”清乾隆二十年(1681年)北京城内和平门外的琉璃厂迁至此地,建“官管民办”的琉璃窑厂。

清光绪六年(1880年),因永定河水泛滥,朝廷治水修渠至此,村子因琉璃烧造和渠水而得名。由此,琉璃渠村作为琉璃之乡声名远扬,素有“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美誉。数百年来,琉璃渠的绵绵窑火一直延续,直到今天也不曾停息。

走进村子,庙宇、茶棚、过街楼、商宅院、琉璃窑厂、九龙壁、琉璃文化墙等,处处可见琉璃的元素,可以说琉璃烧造的文化历史就是琉璃渠村独树一帜的旗帜。琉璃渠村以烧制皇家琉璃闻名,其琉璃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秋十月,正是前去京郊游览的好季节。笔者也前往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琉璃渠村,探访琉璃的奥秘。

琉璃渠村是千年古村落,宫廷琉璃烧造是该村特有传承技艺。依其地理位置、区位条件,历史上便是京西重要的水陆枢纽和商贸文化集散地,也是龙泉镇历史文化资源核心区域。走到村口,牌楼的匾额书有“琉璃之乡”金色大字。进村后是三岔路口,南侧一条是琉璃渠大街,直行一条路是琉璃渠后街。

沿着琉璃渠大街前行,迎面是自元代就以烧造琉璃而闻名,至今薪尽火传的琉璃窑厂。窑厂门前是一面长107米,高3.7米的巨型琉璃文化墙,由基座、壁芯、额枋、檐口、坡瓦、龙脊、正吻等部分组成,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代表的秦汉文化,以及宋元以后的龙文化和现代博古、松海动物等,可以说是一幅琉璃艺术长卷。

琉璃渠大街上有一座著名的建筑,那就是有着黄琉璃顶的过街楼。这是北京唯一有黄琉璃顶的清代过街楼,且至今保存良好。此处过街楼创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时任官窑窑主赵邦庆等支持建造的。1995年重修“三官阁过街楼”碑记中记载:“清乾隆年初工部琉璃窑厂由京城迁至京西九龙山麓永定河畔琉璃局,在此烧制宫廷建筑琉璃,乾隆二十一年秋创建过街楼,供奉文昌帝君,亦称三官阁,光绪民国年间重修过街楼。建筑精美,琉璃脊饰,造型别致,是本地琉璃烧造的历史见证。”

在封建社会,除了皇家建筑和大的庙宇,民间地方不得使用黄色琉璃瓦,因为那叫“越制”。但琉璃渠村有清代琉璃厂的管理机构,又生产琉璃,因此被御批可以使用黄色琉璃瓦。

门头沟区现存二十多座古过街楼,其中最著名的两座都位于京西古道,一座就是琉璃渠村过街楼,另一座是圈门过街楼。圈门过街楼修建于明代,原有三座过街楼并排在一起,下面是三个门洞,上面是三座阁楼。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改善交通的需要,南北两座过街楼被拆除,只剩中间的一座。

宫廷琉璃烧造是特有传承

元初定都北京,始建元大都。因建造宫殿需要大量琉璃制品,便将山西的琉璃厂迁京,从此揭开了北京琉璃生产的历史。

元中统四年(1263年),宫廷将山西榆次县小赵村赵氏琉璃窑迁至北京。《琉璃窑赵氏访问记》有载:“琉璃渠村的琉璃烧造技艺是由琉璃世家赵氏家族自山西传入的。”一开始建窑在今和平门外南新华街的海王村一代,被称“官窑”,烧制的琉璃瓦及构件专供皇家宫殿使用,又称“内厂”。1264年,又在琉璃原料的产地——京西琉璃渠村建厂烧窑,时称“外厂”。琉璃渠村始建琉璃窑厂后,该村的琉璃窑火700余年相承不衰,为国内外少有。

明永乐四年,开始营建明皇宫殿,皇家园林历时14年才建成。这期间,琉璃厂大量生产琉璃制品,因而有了飞速发展,成为工部五大窑之首。同时,朝廷在琉璃渠村设琉璃局,监管琉璃烧制,是为该村琉璃厂的鼎盛时期。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扩建外城,将琉璃厂(内厂)圈进了京城之内,那时该厂已颇具规模,明末诗人吴梅村有诗赞曰:“琉璃旧厂虎坊西,月斧修成五色泥。偏插御柳安凤吻,绛绳扶上广寒梯。”

明、清以来,烧造琉璃的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釉色及品种都有增加。釉色从黄、蓝、绿三色发展到翡翠绿、孔雀蓝、紫晶、黑、白等十多种。品种从一般砖瓦发展到建筑装饰附件,如:兽头、螭吻及室内用品的“绣墩”(或称“坐墩”)以及其他器物。故宫、颐和园、皇陵等皇家建筑和每次大修、改造使用的琉璃砖瓦和饰件,基本都由琉璃渠窑烧制。北京北海公园的琉璃九龙壁,北海公园及香山公园的琉璃牌坊,山西平遥太子寺的九龙壁等,都是元、明、清各代留存下来的琉璃工艺的代表作。

琉璃渠窑厂是按照清规烧造的琉璃,琉璃渠的琉璃被视为最正宗的琉璃烧制技艺。可谓远观有势、近看有形、线条精巧、寓意深刻、色彩秀美、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琉璃渠村的琉璃烧造技艺是皇家琉璃制作代表,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古代文化、宗教民俗及审美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琉璃渠的琉璃作品,具有制作工艺、釉料、原料、造型均十分独特的特点,堪称中华一绝。一件琉璃制品的完成要经过:原材料粉碎、淘洗、配料、炼泥、制坯、修整、烘干、素烧、施釉等,一般要经过二十多道程序,需花费十多天的时间。由于原料昂贵、制作工艺繁复,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烧制出来的琉璃作品特点是:光亮如镜,颜色艳丽,永不变色,防腐防潮,坚固持久。

1949年以后,琉璃渠村的窑厂命名“北京市琉璃瓦厂”。窑厂早年较有名气的传人有萧瑞稳、武文志等。琉璃渠村有琉璃制作技术“父传子、子传孙、琉璃不传外乡人”的不成文规矩。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序,如:关键的釉色配方、火候控制等技术,一直都是由琉璃渠村人亲自完成。笔者与当地人交流时得知:琉璃的制作很严谨,至今沿袭着技术不外传这个规矩,后来也有了“可传徒弟,但不传他人”的进步。

如今,琉璃的制作和用料已经不是什么绝密,但釉料配方的比例、烧制的温度基本还是保密的,即使都是生产现场调制釉料和烧制,在配釉料时,师傅也会回避他人的视线,给精巧加工的琉璃附上了神秘的色彩。

国人有句老话:“有瓦遮头便是家。”琉璃渠承载皇城、园林建设使用琉璃物件的重任,几百年的琉璃生产世代相传。即便是民间建筑,琉璃瓦也是我国民间传统式建筑物不可少的琉璃制品,琉璃瓦因材料坚实、色彩庄重、釉色光滑,配有琉璃装饰的屋脊、飞檐,使建筑物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更加雄伟。因此,琉璃渠人喜欢把他们的生活称之为“瓦上春秋”。

旧时琉璃渠为商业重地

琉璃渠大街上出土过辽三彩观音坐像,由此可将建村历史追溯到辽代。不过,琉璃渠成村可能早于辽代,有资料说:最初的村名叫“刘李居”,是源自“刘家的山,李家的川,老杨家来了占半边”的顺口溜。“居”、“局”和“渠”是谐音,后来被称为“琉璃渠”。

大街两侧种有许多槐树,不长的街巷上,仅百年以上的槐树就有40余株,其中也有国家一级古槐树。路两侧的民宅建在较高的路基上,古香褪色的老宅均是四梁八柱,起脊两面坡式,老房子的屋顶均用石板片铺设,以半圆盖瓦脊部搭接。如今,青砖墙体多有风化,厚实的古式街门已无漆色。街上错落分布着200多年的老宅和改建后的房屋,但所有民宅依然是老村房屋的建设风格。

琉璃渠村中古建筑、古道韵味依旧,走进村庄中,清代民居院落错落分布,漫步在街道上,穿过闻名遐迩的过街楼,时不时听到小贩的叫卖声。小小的村落,却拥有如此之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级、二级古树,可见其古韵之深厚。

  • 编辑:王思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