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地处北京市中心城区东部,全区设东华门、景山、交道口、安定门、北新桥、东四、朝阳门、建国门、东直门、和平里、前门、崇文门外、东花市、天坛、体育馆路、龙潭、永定门外17个街道,另设有王府井地区管理委员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城园管理委员会。
东城区是北京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著名的新北京十六景中的“天安丽日”、“紫禁夕晖”,古老而又神秘的秘宗禅林雍和宫、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左祖右社”的太庙、社稷坛、探索天空奥秘的北京古观象台、鸣金擂鼓报时台的钟鼓楼、正气浩存的文天祥祠、北大红楼等早已名扬海内外,此外还有毛泽东、茅盾、老舍、宋庆龄等一批名人故居。此外还有北京居民四合院。
1、地坛
北京地坛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是明朝、清朝皇帝祭祀皇地祇的场所,是我国规模最大、唯一幸存的帝王祭地之坛。明清两朝共有14位皇帝连续381年在此祭地,直到1912年清皇朝被推翻而告终。1925年地坛被辟作京兆公园向市民开放。1926年后,园内屡驻军队,逐渐荒废,1938年侵华日军修建西郊飞机场,将征地内居民迁移到地坛居住,地坛遂停止开放。解放后,地坛重新被建设成公园,对外开放。
北京地坛,又名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清代多次进行扩充和改建,乾隆年间曾改建了主体建筑方泽坛和皇祇室,形成现在的形制。地坛公园占地面积43公顷,现管理面积37.4公顷。
每年春节期间,地坛公园都举办迎春文化庙会。地坛庙会始办于198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一届,一届胜似一届,不仅有大规模的仿清祭地表演,还有许多民俗文化在这里得到展现和延伸,以较高的艺术品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其胜景被誉为现代的《清明上河图》和中国的狂欢节。
2、钟鼓楼
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两楼前后纵置。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
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初名“齐政楼”,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重建,又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在重建宫室的同时,又重建了鼓楼。鼓楼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古代建筑。
钟楼位于鼓楼北100米处,始建于元至元九年,后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重建,又毁于火。清乾隆十年奉旨再次重建。钟楼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是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
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鼓楼置鼓,钟楼悬钟,“晨钟暮鼓”循律韵通。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方法于1924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彻底废止。
3、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市中心,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核心地区。原为明清两代皇宫。1914年,位于紫禁城南部的古物陈列所成立。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1927年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合并,仍称故宫博物院。
1933年故宫那重要文物被运往上海、南京、四川等地。抗战胜利后,运回北京,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后来部分运往台湾。故宫博物院是以紫禁城建筑群、古代艺术品收藏及宫廷史迹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故宫筹建于明永乐四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从明到清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临朝。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清帝逊位。在此前后500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层在这里居住并对国家实行统治。
辛亥革命后,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当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1914年成立“古物陈列所”。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宫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7年,故宫博物院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故宫占地100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共有殿宇9000余间,都是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筑群。
故宫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主体按布局和功能可以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举行朝会大典和行使权力的地方,主要建筑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帝后及其年幼子女居住的地方,主要建筑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外朝和内廷在中轴线上以乾清门广场为界,前(南)为外朝,后(北)为内廷。
故宫博物院目前对外开放面积为43万平方米,分为以三大殿、后三宫为主的中路;以武英殿为主的外西路;以养心殿、西六宫为主的内西路;以东六宫为主的内东路;以文华殿、奉先殿、宁寿宫为主的外东路等5条参观路线。
4、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北二环东南隅,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初为清代雍正皇帝登基前的府邸,乾隆年间,改建为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被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
雍和宫整个建筑具有将汉、满、蒙、藏等民族建筑融为一体地独特艺术风格,以其规模宏大的佛家丛林、帝王宗教活动场所及联系蒙、藏上层的特殊历史作用而闻名于世。
历史上,此处曾为明朝内宫监房,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改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康熙四十八年,胤禛晋封为“和硕雍亲王”,贝勒府随之升为“雍亲王府”。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胤禛登基继位。雍正三年,胤禛降旨将“雍亲王府”升为行宫,赐名“雍和宫”。至乾隆九年仲春初九日,乾隆皇帝降谕将其父雍正皇帝的潜邸、自己的出生地——雍和宫辟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改庙以后的雍和宫则发展成为藏区域外佛学传播的重要中心之一,香火延续至今已有260余年。雍和宫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雍和门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等六进大殿和七进院落组成。东西两厢设有讲经殿、时轮殿、药师殿、密宗殿,雅玛达嘎楼,照佛楼,及被辟作文物展室的戒台楼、班禅楼。
5、天坛
天坛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内坛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孟春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
北京天坛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历尽沧桑的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照。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6、天安门
天安门位于北京市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北端,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1988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天安门城楼在明代初称“承天门”,建成时只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原高为33.87米)。
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重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正脊两端鸱吻,戗脊列9尊小兽。面阔9间,进深5间。60根巨柱支撑折重檐屋顶,方砖墁地。城楼四周有汉白玉石护栏,望柱头为莲瓣瓜头,柱间栏板为荷叶净瓶雕刻。斗拱、梁枋为缠枝莲、珠宝吉祥草彩绘。城楼东、西两侧各有3间悬山卷棚顶黄琉璃瓦房屋,原为天安门护军住房。护军担负眺望守卫城楼任务。现为电梯房。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仪的地方,天安门最隆重的典仪是“金凤颁诏”。凡遇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都需在此举行颁诏仪式。天安门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杰出的代表作。城楼殿宽九楹、进深五楹,寓意皇帝的“九五至尊”。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天安门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无与伦比的政治地位、中国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高度浓缩,为中外人士瞩目和神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
7、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
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东侧,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太庙。1924年,太庙改为和平公园,向公众开放。1931年由故宫博物院接管作为分院。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6日政务院决定将太庙拨给北京市作为劳动人民的文化活动场所。1950年4月10日,故宫博物院将太庙正式移交给北京市总工会,辟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宫名,于1950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首都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
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明嘉靖、万历和清顺治、乾隆年间曾多次修缮。从琉璃门进入,前有七座汉白玉石桥,称为玉带桥。桥南两侧为神厨和神库,桥北东西各有六角琉璃井亭一座。戟门内的三重大殿是中心建筑,黄琉璃瓦庑殿顶,巍峨雄伟,庄严肃穆。前殿称享殿,是旧时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矗立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中殿称“寝殿”,是平时安放帝、后牌位的地方。后殿称“祧庙”,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
劳动人民文化宫内长年举办书画摄影、音乐舞蹈、文学创作、花卉欣赏与展览等展览和教育培训活动。组建了工人艺术团和交响乐团,举办多次演出。在这里举办的雅尼音乐会、歌剧《图兰多》等都盛况空前,引起轰动,其中歌剧《图兰多》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六娱乐事件之一。此外,“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还举办重大游园联欢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广大人民群众欢聚于此共庆节日。
8、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天安门广场东侧路,是新中国国庆十周年十大工程之一。其前身是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最初设立在北海团城。1958年在由毛泽东主席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上,做出了在北京新建八个博物馆和展览馆的决定,中国革命博物馆是其中之一,馆址选定在天安门前,并要求在1959年“十一”前布置基本陈列,向国庆十周年献礼。
1969年9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至198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恢复独立建制,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这一名称废止。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合并上述两馆的基础上,在该地正式挂牌成立。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143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当代文物、艺术品等多种门类,藏品系统完整,历史跨度巨大,材质形态多样,涉及甲骨、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器、钱币、佛造像、古籍善本、碑帖拓本、墓志、玺印、书画、雕塑、漆木家具、砖瓦石刻、珐琅器、玻璃器、丝织品、工艺品、老照片、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等,具有独特鲜明特点,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最多、结构均衡,陈列展览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形成了以“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三个基本陈列为基础,中国古代瓷器、玉器、书画、钱币、佛造像、铜镜、服饰、饮食及古今科技等专题展览为骨干,每年推出的50余个历史文化、考古发现、精品文物、美术作品、对外交流等临时展览和巡展为支撑的立体化展览体系,先后举办了“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成就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等重大主题展览,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展示窗口,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迈入世界上最受观众欢迎的博物馆前列,“到国博看展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9、中山公园(社稷坛)
中山公园(社稷坛)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西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皇帝在建造宫殿(即今故宫)的同时,以《周礼》:“左祖右社”之制,在此建社稷坛。
1913年底,在当时担任交通总长的朱启钤先生的倡导下,经八方募捐筹集资金,对古坛庙加以简单的修整与改造,翌年10月10日正式对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曾在园内拜殿(现中山堂)中停放灵柩,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故将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自社稷坛改建为公园对外开放以来,中山公园在保护好古坛庙神韵的前提下,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造和建设,如移建明、清时代礼部的习礼亭、圆明园中兰亭碑亭、河北大明古刹的汉唐石狮以及原东单的克林德石碑坊后改名为公理战胜坊即今保卫和平坊;公园内古柏602株,其中7株辽代古柏树龄已有1000多年了,至今依然枝繁叶茂,位于内坛东南角外的“槐柏合抱”景观奇特,世属罕见。
中山公园有较长的兰花、牡丹栽培历史。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曾先后从浙江、福建、江西、两广、云贵、川藏等地大量引进了兰花名贵品种。1964年朱德委员长又把自己家里的兰花奉献给公园。目前,公园已有兰花一百多种,近三千盆,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名贵,在我国“三北”地区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