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里是明代惜薪司南厂

  • 2024-06-13 17:26:00
  • 怡然

康乐里对很多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位于西城区下斜街以东,老墙根街西部以北,上斜街西部以南。如今这里除了现代化的小区,还有人们熟知的康乐里小学。追溯其历史,明代时,这里是贮存柴炭的地方,称惜薪司南厂。在历史的长河里,它有着怎样的往事?

明朝内廷设置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为:二十四衙门。惜薪司即为四司之一,其他三司是:宝钞司、钟鼓司、混堂司,都是服务于宫廷的机构。宝钞司掌管纸张事务,钟鼓司掌管戏剧、歌舞、演出(娱乐)事务,混堂司掌管宫廷沐浴(澡堂子)事务。这些衙门的原驻地也演化成了相应地名:西城西安门南侧的惜薪胡同、鼓楼东大街北侧的宝钞胡同以及东城区沙滩北街北侧钟鼓胡同。

惜薪司官署为明代洪武二十八年(1395)开始设置,为正五品,下设三个机构,分别为:热火处、薪炭处以及烧炕处。具体的工作是为宫廷收购贮存柴炭及防火。《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记载:“惜薪司,官署名。明清宦官衙门。明洪武二十八年置,为二十四衙门之一。设掌印太监1员。总理、件书、掌道、掌司、写字、监工数十员。掌管宫中所用薪炭及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所用柴炭及宫中防火之事。”明中后期位高权重的太监魏忠贤,原就是惜薪司的一名太监。

清代,设置内务府负责二十四衙门的事务,对明代一些宫廷机构做了裁减。顺治时期还保留着十三个衙门,其中,因为宫廷用薪炭还是件重要的工作,惜薪司予以保留。至清康熙年间,这些衙门被彻底取消,惜薪司改称惜薪厂,隶属于内工部,光绪时改称内务府营造司。清代朱一新所著《京师坊巷志稿》载:“惜薪司胡同,正西则西安门也。惜薪司管宫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官柴炭。金鳌退食笔记:我朝悉除明制,惟内廷柴炭于此关支。”

明代,惜薪司下属设有多处供应地,建有北厂、南厂、东厂、西厂、新南厂、新西厂等,均为薪炭堆放和加工之地。其中,北厂在今西城区西安门惜薪胡同一带,南厂在原宣武区广安门内老墙根西段北、上斜街西段以南的一带。明代张爵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惜薪司南厂,属宣北坊”。《京师坊巷志稿》记载:“老墙根,工部所属惜薪厂在此。”

需说明的是,除这些柴炭存放场外,如今东城区的台基厂在明代时也是柴炭堆场。台基厂是明代工部五大厂之一,其他四厂:神木厂、大木厂、琉璃厂、黑窑厂。与惜薪厂不同的是,这些都是明定都北京后,为修建紫禁城而建的建材工厂。紫禁城建成后,这些地方不再存放材料,但地名一直使用至今。

清代后期,惜薪司南厂拆除。宣统时,惜薪司南厂改为烟草公司和玻璃公司。民国时期,惜薪司所属地区已经荒芜,沦为垃圾场。

陈宗蕃著《燕山丛考》载:“今玻璃公司,当即惜薪厂旧址。玻璃公司,光绪末年浙人蒋唐估所创办,农工商部加入股本,并拨官地济用,规制颇宏。乃以经费不继,遂置二十余年,厂屋亦渐倾圮。”《丛考》的第五章还载:“老墙根西有玻璃公司,占地甚广,光绪末年创办,未开工而中辍。”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迎来新的篇章。惜薪司南厂一带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建职工住宅使用。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这片土地上建起职工子弟小学和幼儿园,同时建造了20栋两层筒子楼式的职工宿舍,是北京市第一批新建楼群小区之一。职工宿舍的楼宇间是宽阔的空场,设有运动健身和儿童活动区,为早年南城的一道风景线。这里也有了新的名字:康乐里。

康乐里配套幼儿园有三层,宽敞明亮,为保证幼儿的安全,园内的楼梯全部以坡道替代。幼儿园的老师大多来自于通州幼师学校的毕业生,这里无论是园舍环境,还是师资力量,均是当时宣南地区最好的。

当时,总行职工子弟小学、幼儿园与职工住宅区三者实行封闭管理,中间以道路相隔离。西端是职工食堂,也为职工子弟小学教职员工提供一日三餐。因笔者母亲为小学的教师,儿时常随母亲在此食堂用午餐,对这里环境记忆深刻。

1953年,总行职工子弟小学移交中央财政部管理,更名为培英小学。1956年,培英小学由北京市教育局接管。1958年,小学划归宣武区教育局后改称康乐里小学。

1973年后,康乐里小学与附近的上斜街第二小学及下斜街小学合并,学生全部就读于康乐里小学校区内。1997年,合并后的康乐里小学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验基地校。

上斜街第二小学并入康乐里小学后,原来的上斜街第三小学成为上斜街唯一的一所小学,便更名为上斜街小学。

2014年,上斜街小学也并入康乐里小学。自此,康乐里小学、上斜街第二小学、下斜街小学、上斜街小学、大栅栏的棕树斜街小学等为同一学区,五个小学合并后以康乐里小学校名为名。笔者好友健博,介绍了如今康乐里小学几个校区的分布情况:“合并后的康乐里小学分为四个校区,原上斜街第二小学校址为一年级和部分二年级学区,称康乐里小学明理校区。上斜街小学(原上斜街第三小学)校址为部分二年级和三年级学区,称为康乐里小学彩虹校区。原大栅栏棕树斜街小学称之为康乐里小学大栅栏校区。康乐里小学原校址是四、五、六年级校区,称为康乐里小学本部校区。”

明清时期,惜薪司南厂占地面积较大,《顺天府志》记载:“工部所属惜薪厂在老墙根北,俗讹七星厂。旧设监督,今改隶内务府营造司。迤南曰葱厂,迤西抵下斜街回子营,旧有蓝旗营分居于此北,今废。”

当年,以惜薪司南厂为核心的配套部门很多,久而久之就都成为地名。比如,隶属于惜薪司南厂的炭机库,其旧址位于如今康乐里的东南侧。明清时期,炭机库是制炭机器的存放库地。炭机库与建于清光绪年间老墙根街39号的商山会馆、老墙根街7号的荔馨酱园毗邻,这些院落早年同为惜薪司南厂的地域。

惜薪司南厂弃用之后,炭机库胡同名称依旧存在,该胡同不大,原只有4个院落,炭机库4号最大。笔者在《北京档案馆》查看到:炭机库胡同内房舍于民国时期均为官产,炭机库4号一直是空闲院落,内有众多办公用品。1965年街巷统一命名后归属老墙根街道,炭机库胡同也从此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城里还有很多地名与柴炭有关。根据《京师坊巷志稿》的记载,旧时宫中使用的柴炭都是一些较好的木材制成,运往京城前的木炭都是成规格尺寸的,为了便于运输和贮存,到京城后再截短,改为藤箩捆绑的小包装,外涂红泥土后码放贮存,以此有了“红箩炭”和“红箩厂”之称。如今,西安门以北的大红罗厂就是来源于明代柴炭包装地“红箩厂”。清代,木炭改涂黄泥,不再外涂红泥。

南城还有一些与柴炭有关的地方,当年都是集中经营柴炭相关物资。如大栅栏地区的茶儿胡同,胡同长240米,东西走向,明代称柴胡同,清代称柴儿胡同,民国时以其谐音而称了茶儿胡同;炭儿胡同,东北至西南走向,全长260米,明代称炭胡同,清时儿化音为炭儿胡同,旧时为烧炭、存炭之地;取灯胡同,东西走向,长约220米,明时称取镫胡同,清代称取灯胡同。取灯即火柴,因是国外引进,亦称“洋火”。《辞源》有证:“华北地区旧时也称火柴为取灯。”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