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古都众多,商朝的邢都、殷都,战国时期的赵都邯郸、中山灵寿王城、燕下都武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邺城……一座座有着深厚底蕴的古都名城,仿佛在太行山东麓串起了一条珍珠项链。虽然经过时光洗礼,却色泽依旧,积淀着沉甸甸的历史价值。接下来,让我们和著名学者、河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梁勇一起,探寻河北古都的悠久历史。
今天,我们说说商周到战国时期留在河北大地上的的古都。先说说比殷墟更早的商朝古都——邢台,大家都知道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而河北邢台是比殷墟更早的商朝古都。她是商王祖乙建的都城邢(今邢台),祖乙是商朝第十三任君主。在位19年,将都城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迁耿(今山西省河津市) 。次年迁到邢 (今邢台)。他出兵平服兰夷、班方,使商朝社会经济发展,国势兴盛。甲骨文中称为“中宗祖乙”。由此确定邢台古都有3400多年历史。
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姬姓,在河北境内确切分封的诸侯国有若干个,包括燕、邢、軧等等,都有国都。其中位于今雄安新区燕南长城遗址附近容城县晾马台乡的南阳遗址,是燕国最早的古都,叫临易。这个经过考古已经证明,它是燕国早期的国都。考古证明,在今天元氏、赞皇的古汦水流域,还有一个軧国。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各个诸侯都创建都城。这一时期,河北省境内分别属于燕赵中山国、齐国和代国。齐国都城临淄在山东,燕赵中山和代国的都城,都在河北。赵都邯郸,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区及其西南郊。包括赵邯郸故城、赵王城、赵王陵等。全城分廓城与宫城。公元前386年赵敬候迁都邯郸,经八代国君历158年,直到秦始皇灭赵被毁,是我国目前保护最为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
中山故都有三座,春秋战国时期,仅次于赵国七雄的中山国,历经兴衰,多次迁都。最早是公元前506年建都中人城,位于今唐县西北峭岭上。如今仅存夯土残垣遗址。公元前414年,中山国迁都于顾。关于顾的地望,清代学者王先谦在《鲜虞中山疆域图考》称在定州境内。但定州市区没有考古发现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2016年在定州附近的行唐县故郡发现了春秋国君奢华的墓葬、车马坑。战国时期,中山国迁都灵寿,位于河北省平山县林山脚下,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宫殿区、居民区、陶器场、冶炼场、遗址十多处。中山王㝜墓是已发掘最大的墓葬,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玉石器、玛瑙器、骨角器、木漆器等。
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位于河北易县太行山麓,建于公元前4世纪,为燕昭王时所建。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分东、西二城,文化遗存丰富,保存较好。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代王城,位于蔚县城东20华里代王城镇,筑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为代国古都。《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襄子北登夏屋(今山西代县草垛山)诱代王,使厨入操铜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击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蔚县一带)。封伯鲁(赵襄子兄)子为代成君”。《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28年)赵公子嘉率宗族数百人奔代,自为代王”。现有大约高2米,宽3米,周长9.7公里的城墙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