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占地8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自顺治皇帝的孝陵在昌瑞山下落成以后,清代皇帝陵的规制就已基本形成。其布局可分为三个区,即神路区、宫殿区和神厨库区。
孝陵的神路区建筑配置最为丰富,自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东西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供谒陵者更换衣服、临时休息的殿宇)、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东西下马牌、三路三孔桥及平桥。
宫殿区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营建,自南至北依次为:神道碑亭、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琉璃影壁及月芽城、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宫门以北部分环以围墙,前后三进院落。
神厨库区位于宫殿区前左侧,坐东朝西。其建筑有做祭品的神厨、储存物品的南北神库、宰杀牛羊的省牲亭,四周有围墙,围墙外建井亭。
孝陵神路长约6公里,是清陵中最长的神路。神路南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宝城、室顶,沿朝山、案山、靠山的三山连线,将孝陵的数十座建筑相贯串,形成陵区建筑中轴线。
孝陵石牌坊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面阔31.35米,高12.48米,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
夹杆石的顶部圆雕麒麟、狮子,看面分别浮雕云龙、草龙、双狮戏球等图案。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画,折柱、花板上浮雕祥云。斗拱、椽飞、瓦垅、吻兽、云墩、雀替均为石料雕制。石牌坊三百余年间历经两次大地震,仍完好无损。
孝陵石像生共18对,其中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鋑猊各1对、站坐狮子各1对。另有望柱1对。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对称排列在神道两侧。
拱形桥在石桥中是等级最高的一种。七孔拱桥在清东陵仅孝陵有一座。桥长110米,两侧安设石栏板126块,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块。
亭外广场四角各竖一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华表。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身、云板、承露盘和蹲龙组成。柱身上雕刻着一条腾云驾雾的蛟龙。八角须弥底座和栏杆上亦雕满了行龙、升龙和正龙,一组华表上所雕的龙达98条。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其地宫由九券四门构成,进深54米。从第一道石门开始,所有的平水墙、月光墙、券顶和门楼上都布满了佛教题材的雕刻,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和“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
菩陀峪定东陵是慈禧皇太后的陵寝。其隆恩殿及东西配殿木构架全部采用名贵的黄花梨木。梁枋彩画在木件上直接沥粉贴金,其图案为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
殿内墙上雕有寓意“万福万寿、福寿绵长”的砖雕图案,并全部筛扫红黄金。三殿的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盘绕半立体的镀金铜龙。大殿周围的石栏杆,无论栏板、望柱还是抱鼓石上,全部浮雕各式龙凤呈祥、海水江崖图案。
裕陵玉带桥在隆恩殿后的玉带河上。为单孔拱券,三桥并排。桥面两侧安装白石栏杆,龙凤柱头。这种规制的石桥在清陵中仅此一例。
清东陵的营建跨越了两个半世纪,几乎与清王朝相始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是研究清代陵寝规制、丧葬制度、祭祀礼仪、建筑技术与工艺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而且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艺术的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