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国家级非遗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景泰蓝一级高级技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1974年,他进入八百户珐琅厂学艺,拜在老艺人李荣魁、郎国治门下。从那时开始, 黄景仁钻研景泰蓝的设计、生产、研发、传承及鉴定,4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继承了明代豪华、古典、雅致的民族风格,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就中绝技高天下,压倒五洲景泰蓝。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古朴典雅,精美华贵,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之一。它采用金银铜及多种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堪称集中国传统工艺之大成,因而自古便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之说。
如今,景泰蓝已经成为国家的顶级礼品。2013年,景泰蓝《喜凤瓶》作为国礼赠给了当时的韩国总统;APEC期间,中国政府送给各经济体领导人的礼品中也有一件名叫“四海升平”的景泰蓝;2015年,国际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国赠送给联合国一个“和平尊”景泰蓝。
“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这首民谣惟妙惟肖地唱出了景泰蓝制作过程的繁复与艰辛。百余道工序,上百次打磨,数次烧结镀金,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手艺精湛的艺人独立承担。
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这产生于掐金;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成于打磨和镀金。一件景泰蓝成品需要历经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七大步骤,近百道工序,十几个工匠三个月的时间纯手工才能完成。
“行家看景泰蓝,讲究‘远看造型近看花’,这个‘花’就是‘掐丝’,行话有‘丝工重于蓝工’之说……”,黄景仁细致地讲解着景泰蓝工艺的门道,“上釉也很关键,这道工序讲究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以及色彩的搭配。得在高温电炉里多次烧制才能完成。温度高了流彩易变色,温度低了则色彩烧不开……”
一只通体红亮的小瓶子铜胎,随着温度的降低,又恢复到原有的色彩缤纷,从炽热的炉火中显露出一身五彩斑斓的“正装”,犹如凤凰涅磐。
“我想让景泰蓝以旺盛的生命力永远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就像中国瓷器历经千年仍经久不衰。”为了这一目标,黄景仁与国画家曹明丹先生合作,将其绘画作品用景泰蓝平面表现技法展现于世,是中国绘画与手工技艺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艺无止境,黄景仁不仅把自己定位于传统匠人、生产经营者的角色,他的目光还投向广阔的世界、遥远的未来。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景泰蓝,让它独特的艺术与文化气息感染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与古典艺术的人,这是我要做的。”黄景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