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名人故居,寻找历史踪迹

  • 2024-02-28 12:18: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古城北京,自古以来就是社会名流的聚集地,许多革命者、文化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故居不仅见证了名人的生活轨迹,也展现了历史的印记。新学期,一起探访名人故居,近距离接触名人生活点滴,感受旧日时光。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雨儿胡同13号是解放后党中央为齐白石老先生配置的居所。不过,由于老人思念之前的旧居,在此住了不久便搬了回去,此地便改为齐白石纪念馆。

纪念馆庭院中央坐落着一座铸铜工艺打造的齐白石铜像,铜像高1.95米,是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专门创作的,为旧居增添了强烈的历史氛围。

庭院四角各种一棵树:一棵海棠,一棵石榴,再有两株玉兰,都是齐白石先生精心挑选栽种的,随着四季更替展现着不同的景色,初春之际,清香满园,若逢夏秋,硕果累累。

大师的故居看似普通,却在细节处透着巧思,比如,正屋檐下悬挂的匾额就出自著名画家王明明的手笔。此外,砖瓦上藏着精美的雕刻,屋内挂着名家的书法,特别是迎门一间的墙上,有齐白石先生亲笔写的篆书联语:“大福宜富贵,长寿亦无疆”,格外醒目。

北屋正屋已恢复为客厅、画室、卧室,购置了旧式家具并配以齐白石生活照片,将齐白石生前居住的室内陈设旧貌进行还原。同时将东西厢房改建为齐白石生平与艺术展室,陈列齐白石画作高仿复制品、图片文字展板以及多媒体播放等,以丰富的手段展示了齐白石的创作以及其多彩人生。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13号院

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在北京鲁迅故居基础上建立的博物馆。1924年春,鲁迅先生购入位于宫门口西三条21号的宅院,直到1926年8月离京到厦门大学任教,他在此处居所住了两年之多。这里也是迄今在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鲁迅的居所。

在此居住期间,鲁迅先生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1949年10月19日,时值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之际,旧居正式对外开放。次年3月,许广平先生将旧居和鲁迅先生生前的藏书、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1954年初,在旧居旁建立了陈列厅。195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鲁迅博物馆正式建馆并对外开放。

自1950年至今,北京鲁迅博物馆已收藏文物藏品3万余件,国家一级文物7百余件。其中鲁迅先生的文物就有21258件。先生遗物包括文稿、书信、日记、译稿、辑校古籍手稿、题赠卷轴等等手迹,还有藏书、汉画像砖、墓志拓片等收藏品。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

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纪念馆成立于1986年10月,是一座典型的二进四合院,原为清末庆亲王的王府一部分。1951年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入住这里,度过了他生命最后的十年 。

纪念馆分为正院和外院两部分。正院保存故居原貌。故居包括会客室、起居室、书房、卧室,是梅兰芳先生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室内陈设基本按原貌陈列。东、西展室为专题展览,不定期更新展览内容。外院为“梅兰芳生平展”。“梅兰芳生平展”以大量珍贵图片和实物资料展示了梅兰芳先生的艺术和社会生活。

来到室外可以欣赏“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为了把国剧发扬到国外,让美国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京剧,齐如山以国剧学会的名义请来画家将京剧的服装、脸谱等凡是能用图画表现的都画了下来,以中英文对照作注解说明,制成画轴,这便是“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

宋庆龄故居

宋庆龄故居位于后海北沿46号,这里原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它与东侧的建筑群同为醇亲王府,后称摄政王府。早在康熙年间,初建明珠府第,乾隆年间易为和珅别院,嘉庆年间改为成王府,光绪十四年改为醇亲王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即计划为宋庆龄在北京修建寓所,但她以国事为重,一再逊谢。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筹划,决定藉此王府花园,葺旧更新,新建一座仿古式两层主楼。

园内碧水回环,山石嶙峋,花木荟萃,芳草萋萋,楼堂亭榭,错落其间,浑为一体,是一处娴静典雅的庭园。宋庆龄自1963年4月乔迁于此,一直工作、学习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同年10月,这里由国家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翌年5月29日起对外开放。

原状陈列展是将宋庆龄生前生活、工作、学习过18年的场所封存,保持原状,包括小客厅、小餐厅、卧室兼办公室、书房、小厨房及康乐棋等。

宋庆龄生平展展示了宋庆龄的一生,包括300多件历史文物。展览共分为12个板块,分别为孙中山先生、求学立志、风雨同舟、继承遗志、团结抗战、迎接曙光、 杰出领袖、 心系人民、 和平使者、 缔造未来、 国之瑰宝、 事业延续。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

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故居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园,后成为恭亲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厩。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于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郭沫若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5年。

步入院门,映入眼帘的是被松柏环绕的小山包、草坪、银杏树。1954年春,为祈祷夫人的病早日康复,郭沫若特从京郊大觉寺移树苗栽在西四的宅邸,1963年又将它移植此院中,称之为“妈妈树”。郭沫若的坐像安放在“妈妈树”的北侧草坪中。

外院和内宅间,有一个非常精美的垂花门,从垂花门进入,院内五间正房,四间耳房。东厢房原是私人秘书的办公室,西厢房原是子女的住处。目前东西厢房及后罩房两侧的房间为郭沫若生平陈列室,展示这位诗人、学者兼战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学、历史、考古、翻译等领域中的成就。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

茅盾故居纪念馆

茅盾故居为二进四合院,占地878平方米。茅盾一家1974年搬来此处小院,接下来六年,直到人生最后一刻,茅盾先生都居住于此。

故居前院北房曾是茅盾先生的孩子们的起居室,如今已辟为展馆的第一陈列室;东厢房原为厨房与饭厅,现为展馆的第二陈列室。

在第一展室,陈列有茅盾先生在学生时代、五四时期、北伐时期及“左联”前后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历程的一些照片与实物,有他在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的著作版本和手稿等。

在第二展室,展出的是茅盾先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去世前的部分照片、手稿与实物。这里有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茅盾先生的大部分著作和作品,如《茅盾全集》《茅盾文集》《我走过的道路》等,其中包括翻译成各种语言的版本。

茅盾先生将自己的卧室、会客厅、书房设在后院。此院很小,进深约5米,三间正房有廊檐,东起依次为卫生间、卧室、会客室和书房。茅盾先生逝世的前几年,由于行走不便,不能去书房写作,一切读写事宜就在卧室的一张桌子前完成。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 编辑:李雨晴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