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可以说是正定古城中最具价值的古迹之一,留有四座宋构,特别是摩尼殿堪称海内孤例,此行前往正定的最主要看点便是它。
隆兴寺,别名大佛寺,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为龙兴寺。在唐末至宋初的纷乱中,寺废碑倾。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征辽途经此地,敕令重修隆兴寺。康熙四十九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
寺院占地面积极大,达8万多平方米,大小殿宇数十座沿中轴线排列,井然有序而层次分明、起承转合而跌宕起伏,是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经典实例。
1天王殿
天王殿是隆兴寺的山门,即入口,尽管是宋代的保留物,但在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清式的小斗拱被塞入巨大的宋代斗拱之间,显得不伦不类。门上悬有康熙皇帝手书“敕建隆兴寺”金字牌匾。寺内有弥勒和四大天王。天王殿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没有留下照片。
2大觉六师殿遗址
中轴线上的第二重殿,几经战火,大殿早已荡然无存,仅留有一基座。
3摩尼殿
过大觉六师殿遗址,便是隆兴寺,坐落于中轴线前部。
摩尼殿始建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也是隆兴寺现存四座宋代木构建筑中唯一有明确纪年的。
大殿坐落于1.2米高的石砌台基上,四面设踏道供进入殿内。平面呈十字形,面阔七间、近深六间。重檐歇山屋顶,绿琉璃瓦覆顶。大殿结构属抬梁式木结构,斗拱硕大,共计一百二十七朵,种类繁多,大都为五铺作。与一般重檐建筑不同处是,大殿把外墙砌到副阶檐下,并在四面正中各加一座歇山顶抱厦(抱厦即殿前的门廊)。独特的造型使得摩尼殿成为隆兴寺中最富美感和灵动的建筑。
梁思成先生曾赞誉摩尼殿:“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有在宋画见过,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摩尼殿外表因为抱厦的过渡使得殿宇看着并非十分高大,但到走入殿内,过抱厦,空间陡然开阔和高耸,眼前巨大的佛像给人以极强的压迫感。
摩尼殿的柱网分为内外三圈,外圈柱网用以支撑下层檐,中柱网用以支撑上层檐,内圈柱八根用以支撑梁架及屋顶。
大殿北面,通壁塑一座彩绘悬山,两侧立体的山石祥云间立有罗汉护法。画面中间则是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坐观音像,姿态极其优雅。可惜的是这尊观音像在后来的修复中,其眼神失去了原有的神韵,那种眼眉低垂、自在随意、超凡脱俗的神韵。
倒坐观音20世纪初的照片,眼神截然不同。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绘有明清壁画,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境”和“东方净琉璃世界”,构图宏伟。四抱厦绘佛教护法神“二十四尊天”,殿身檐墙内壁绘佛传故事。
4戒坛
戒坛是一座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代重建。一般规模较大的寺院才有资格设立戒坛。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
5转轮藏阁
转轮藏阁是一座北宋的二层楼阁式建筑,下层前出抱厦,上层出平座走廓。同时期这样的楼阁式建筑国内仅存四座,除了隆兴寺的转轮藏阁和慈氏阁外,还有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西大同善化寺普贤阁。
阁内有一转轮藏,造于北宋,是一个收藏经文的八角形旋转书架,十分罕见。外形如一座重檐亭子,直径7米,整体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中间设一根木轴上下贯穿。
6慈氏阁
慈氏阁和转轮藏阁大体相似,同样为北宋建筑,两者沿中轴线左右布置。
慈氏阁内供奉一尊宋代独木雕制的弥勒菩萨。
7大悲阁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后部,共三层,是全寺最高的建筑,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大悲阁经历了被毁、重建、拆除、再重建……的曲折经历,现在的建筑是1997年所重建的。
大悲阁两侧配殿分别为御书楼和集庆阁,以空中连廊连接,所谓“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阁内有宋代铜铸千手千眼观音,是宋太祖赵匡胤敕令而造。造像高大,只能抬头仰望,要是能登上二三层观看肯定是另外一种感受,这让我又想起了独乐寺的观音阁。
人称河北四宝,“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正定菩萨就是这尊。
8毗卢殿
毗卢殿始建于明代,原本是其他寺院的主殿,1959年迁建于此,其内有铜铸毗卢佛,莲花座上雕刻着小佛。
9经幢
隆兴寺最北有两座经幢(chuáng),经幢是我国佛教石刻的一种,一般可以分为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安于佛前以纪功德和镇邪。
在中国的古寺中,建筑、雕塑、壁画艺术往往是集于一体的,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叠加给予了一个地方以精神性,试想一下一座古老建筑里空空如也,残缺的雕塑或壁画被置于博物馆,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与地方的联系将大打折扣,当然在岁月的长河里不可避免地出现这类情况,而对于那些仍然完整保存的遗产则更应倍加珍惜。
下一站,可以计划计划大同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