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来京参加2023国际城市媒体北京论坛的“一带一路”国际城市媒体参访团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寻觅历史踪迹、邂逅古都风采,了解北京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实践经验,感受独属于北京的敦厚悠远、古韵新风、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城市气质,感知新时代中国的时代魅力。来自美国、意大利、希腊、埃及、土耳其等60余个国家的70余名国际媒体高管和“一带一路”记者组织代表受邀参加活动,共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各国民心相通。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市文物局专家介绍相关情况。
秋日的天坛,红墙绿瓦,草木悠香,端庄秀美,清丽静谧,脚步所至,皆为北京历史印迹、文化积淀与文脉传承。在文物专家带领讲解下,中外媒体记者先后参访圜丘、皇穹宇景区、丹陛桥、祈年殿等代表性点位。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造型最精美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北京七大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天坛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上,文物专家向中外媒体详细介绍这条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且历史悠久、历经750余年、贯穿老城南北、全长约7.8公里的城市轴线,让中外媒体参访团现场感受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说的“北京都独有的壮美秩序”,感受中国首都城市轴线规划杰作。中外记者还就中轴线保护工作采访了现场专家,据介绍,在中轴线保护的过程中,北京市不断加大文物建筑腾退修缮、非文物建筑整治及环境提升力度,老城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不断得到强化,中轴线周边环境得到整治提升。
在祈年殿,中外媒体采访了天坛副园长刘勇,了解天坛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具体实践。近年来,天坛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20年以来,天坛按照“最小代价、最小干预”的原则,完成文物修缮和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项目,并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完成皇穹宇、皇乾殿及祈年殿原状陈设提升工程,不断完善遗产价值阐释。
天坛保护利用是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介绍,近10年来,北京持续开展有效工作,以高标准原则、规范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组织实施了一批高水平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项目,重点实施了天坛公园长廊、故宫养心殿等一大批研究型文物保护项目。2021年北京首次发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报告,2022年北京首次推出《世界遗产在北京》手册,2023年创新成立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盟,增强北京地区世界遗产地的凝聚力,展示保护成果,实现创新性发展,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整体群落,贡献世界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的“北京模式”。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获得世界遗产组织高度认可,2020年,周口店猿人洞保护建筑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创新奖;2021年,长城通过八达岭反应性监测被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评为保护管理示范案例。
天坛区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拥有50多万年人类史、3068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拥有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十三陵、大运河、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世界上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是世界了解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第三届“国际城市媒体北京论坛”以“文明互鉴 文明共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主题,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该论坛旨在推进中外媒体互通互鉴、合作共赢,展示北京建设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最新成果,传播最新最美最好北京,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活动期间,国际媒体参访团到访颐和园、天坛、大运河等位于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观摩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感受新时代北京的“古韵新风”,了解北京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实践经验,感知新时代首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