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也识《诗》《书》味

  • 2023-09-20 08:22:00
  • 北京晚报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三字经》这两段话,一段介绍《书》经,一段介绍《诗》经。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书》经,篇目繁多,它主要由典、谟、训、诰、誓、命这六种文体构成,每一种文体的文字和义理,都是相当深奥的,都需要认真研读、仔细探究,才能感受到古圣之教。

我们今天读到的《诗经》,包括《国风》、《大雅》、《小雅》和《颂》四部分,称作“四诗”,每部的每一首都有其独特魅力,常常歌唱,常常朗诵,常常舞蹈,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生命的美好。

“饱读诗书”、“诗书传家”、“腹有诗书气自华”中的“诗书”二字,不完全是一般意义上的诗词与书籍,而是指《诗经》和《尚书》两部儒家经典。但《尚书》和《诗经》这样的经典,即便大学生读起来也十分吃力。特别是《尚书》,唐代大文学家韩愈都觉得太难读了,他用“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形容《书》经的艰涩难懂,所以《三字经》说它“《书》之奥”。

既然典籍如此深奥,为什么《三字经》的作者还要让小孩子读呢?

《尚书》,书名意思是“上古之书”。中国上古之时,史官制度非常悠久且完备,“君举必书”,王室设立专门记录君王言行的史官,“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尚书》就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汇编,而记录整理的是上古历代史官。

《尚书》以时为序,分四个部分共58篇:《虞书》5篇、《夏书》4篇、《商书》17篇、《周书》32篇。今天的人展读《尚书》,就好像捧起远古时代的王室档案。《三字经》作者正是想让小读者们通过“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认识《尚书》,并慢慢喜欢《尚书》。让我们开始去探究吧!

认识“典”。典是什么?

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是君王受命之书,记录的是圣人的事迹和讲话。凡可以作为常法永存的圣君明王录,也称为“典”,今天仅存“尧典”与“舜典”两篇。“典”,相对好读,有人很形象地把“典”称作古代版的《论语》。

认识“谟”。谟是什么?

谟,就是治国计划,“谟者谋也”,是臣子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尚书》中的“谟”篇,大多是君臣谋划国家大事的对话。这在当时该是密级最高的档案,最忠诚可靠的人才可以掌握的那把“密钥”吧?

认识“训”。训又是什么呢?古今的训有大不同。上古时的“训”,是臣属对君主的谏言,比如“伊训”篇,是劝教商王太甲的。读“训”,主要读的是大臣的态度。

认识“诰”。诰是什么?诰即谕诰,是君王对臣下的,如“汤诰”。诰,在《尚书》里最口语化,又是那个时代的方言,读起来最吃力。

再认识“誓”。誓是什么?就是起兵文告。君主出征前发的讨敌檄文,出兵交战前的誓师总动员。“誓”,喊口号式的,短而有力,鼓动性很强。如“甘誓”、“秦誓”等。

最后认识“命”。什么是命?命就是君王发布的命令,主要用于奖励和赏赐,是一种较为正式的文体。

《尚书·兑命》有言:“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尚书》跨越虞夏商周,前后经历1600年,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主要文体反复出现、从无断绝,古圣先王树立的文书典范,一代一代得以保存,是因为每一代君王都以先王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为借鉴,他们认为,这样做,永远没有过失。这一思想铸就了中国最为悠久最为独特也最具生命力的文献传统。

《三字经》提倡蒙学从熟悉这六种官方文体开始,以备将来出仕时起草公文之需,但真正的深意恐不在此。

《尚书》是大道之学。《书》学文献形成了历久弥新的道统观。

徐刚先生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崇“圣人”。圣人本来只是指那些非常聪明的人,但是在孔子之后,圣人慢慢被用来特指那些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能够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建功立业,造福苍生;或立言垂范,泽被万世的伟大人物。当然,古人不叫“伟大人物”,他们称之为“得道者”。所谓“得道者”,简单说来,就是洞悉了宇宙人生的基本原理,并能身体力行,影响天下万民的人。这样的“得道者”,当然是少之又少,儒家盛称的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这些人。这条线索,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精髓的传承谱系,也就是儒家所谓的“道统”。

读《尚书》,不仅读六种文体,我们的孩子顺着历史长河,可以观赏到上古时期的圣王谱系是怎样集体完成的,儒家道统在时间维度上是怎样建构的,可以真切地看到中国那幅非常壮观的上古君圣臣贤群像图,他们克己慎行、以身作则;他们讲诚信、节用度、尊农时、薄税赋、绥靖惠民;君臣相知相助、团结和谐、共商政事、勤政爱民;他们的内圣之德,在不知不觉中化为外王之功。

《诗经》共305篇,分《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十五个地方的民歌经过润色后叫“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们的功绩,主要有《文王》《卷阿》等。《小雅》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如《鹿鸣》《采薇》《斯干》等。

《颂》为宗庙乐歌,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因此,《颂》40篇中不少是舞曲。《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孔子发现了《诗》的精神。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告诉儿子伯鱼说:“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就像正对着墙面站立而无法再前进一样!”《论语》里记载了多则孔子教子读《诗》的故事。从小学《诗》在孔子眼里是多么重要!

《三字经》创作时,《诗经》是经典,千年以后《三字经》也成了经典。《三字经》原文说:四诗“当讽咏”。宋儒处在宋末元初易代之际,《三字经》通篇情绪冷静,唯有此处的用词,或许带有某种情绪。《商务印书馆》新版国学经典规范读本的注译是:四诗,“应该好好地歌唱朗诵”!这一小小差别,很细微,却让人欣喜,如今的学者不去强化《诗经》的“讽”,而是告诉孩子们,“应该好好地歌唱朗诵”,是多么深的领悟!

圣人有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古时《书》常与《诗》对称,“《诗》《书》”两部经典放在一起,构成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读本。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古代的文学就是今天的经典文本。人需要文学,就像玉需要琢磨,用经典来琢磨心灵,从“半人”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墨子》对《诗》《书》有过这样的谈论:“书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曰:将何以为?将以识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认为《诗》《书》并不在讲述所谓史,而是传承顺天爱人之理,承担着道德教化的功能。

《诗》里有诗教,《书》里有书教。既然《诗》教“温柔敦厚”,《书》教“疏通知远”,那就让孩子亲近《诗》《书》,让其中的古圣之教,转化为当下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服务于儿童的思想启蒙。

古老的经典,精神却年轻。它们的文字里有光,能够照亮儿童的心,照进天真纯良的心灵。祖先说过的话,在今天早已成为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这就是《诗》《书》那些经典永恒的魅力。

艰涩如《尚书》,也许不如《诗经》那样,总能读出天真烂漫,读出活泼泼的生命,但孩子们不用去纠结什么今文古文,也不需要查证什么真书伪书,一旦读起来可能并不像天书那样不可接近。想象一下,当孩子读着《尧典》,全家人围坐一起朗读“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对这样的古文,你还会敬而远之吗?以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咱们的孩子听到这段话,他又是何等样儿的喜悦和幸福!(作者:季云)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