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欧斯顿 | 深化文化旅游交流 打造中德友谊之桥

  • 2023-09-16 09:23:00
  • 北京旅游网

首先,我要感谢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让我有机会在这里探讨“深化文化旅游交流 打造中德友谊之桥”这个话题。听起来技术性有点强,对吧?下面,我会用我身后这张图说明,这个话题其实一点也不复杂。

大家看,它们是2019年8月31日在柏林出生的双胞胎大熊猫兄弟Pit(梦想)和Paule(梦圆),今年它们已经四岁了(顺便说一下,它们是头两只在德国出生的大熊猫)。作为旅德大熊猫梦梦和娇庆的孩子,这两位临时柏林市民目前住在柏林动物园。最终它们都会回到中国,但具体日期仍未确定。

现在,让我们回到我的演讲题目“深化文化旅游交流 打造中德友谊之桥”上来。从事实性的话题聊到现实生活,聊到这个关于大熊猫的友谊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打造友谊之桥的完美例子。

也许,我们还可以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其中不会牵扯到太多细节:目前已知最早来到柏林的中国人是冯亚星和冯亚学。这对兄弟19世纪初曾住在柏林,一时引起轰动。

两兄弟曾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担任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王宫的“宫廷茶道师”。

1829年,冯亚星回到了中国,冯亚学则留在了波茨坦。1881年,10名中国学生从福州前往柏林学习造船,进一步密切了柏林与中国之间的联系。

到1902年,共有约120名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各所大学学习。今天,德国共有约4.5万名中国留学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柏林学习。2022年末,约有2万名中国公民住在柏林。

这些数字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作为德国充满活力的首都,柏林是一座经历沧桑的城市。在这里,历史被书写、被撕毁、然后又被重新书写,但这座城市总是充满了韧性和希望。在欧洲,柏林是唯一一座可以让你品味并感受欧洲近代历史的城市。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和柏林一样,中国也经受住了历史潮流的涤荡,坚守住了自己的根,而现在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现代化。柏林和中国都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帝国的兴衰、艺术运动的兴起以及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正是这些因素塑造了我们熟知的当今世界。

对艺术、创造力和创新的共同欣赏和认可孕育了柏林与中国之间的文化联系。

双方的文化都孕育了具有远见卓识的艺术家、音乐家和作家,在全球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中国艺术和哲学的影响可见诸于柏林的博物馆和美术馆,而充满活力的柏林艺术界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各地的当代艺术。

这种艺术表现的双向交流丰富了两国社会的文化脉络,加深了人们对双方价值观和视角的理解。

而且,语言在强化柏林与中国之间的文化联系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

无论任何时候,语言都是在代际间传递故事、智慧和传统的工具。在柏林市民与中国公民进行语言交流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打开了相互理解的大门,消除了交流障碍,而且弥合了文化鸿沟。这种对语言的相互欣赏孕育了超越国界、凝聚人心的同志感和友谊感。

遗憾的是,我不会讲中文。(也许,我可以找一个中国女友来帮我)

亲爱的朋友们,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的是一个我非常重视且对孕育两国之间的理解、和谐和合作至关重要的话题,即“深化文化旅游交流 打造中德友谊之桥”。

这正是我欣然接受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邀请在此发表演讲的原因。

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旅游联系绝不只是为了拉近两国之间的距离,而是为了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和协作的局面,最终超越国界并孕育持久联系。

中德两国都有丰富的历史,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以及深厚的智力、艺术和科学成果。两国的伟大思想家和智者都帮助塑造了人类发展的进程,而这种贡献今天仍在继续。我们的文明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文学、哲学、音乐、艺术等领域都作出了宝贵贡献,并因此而丰富了世界。

拥抱我们共同的文化根源,就能强化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并在这一共同基础上更进一步,打造出牢不可破的友谊之桥。

当然,打造这种桥梁的最有利工具之一,是我们的旅游业。旅游打开了新世界的窗口,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对方国家的美丽和独特。

中国正以幅员辽阔的国土、古代的奇迹景观和蓬勃的现代化进程吸引着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旅行者。

另一方面,德国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如画的景观及因创新和严谨形成的良好声誉。鼓励两国之间的旅游交流,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还可孕育真正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但是,文化交流绝不仅限于体验对方的传统。它还涉及拥抱多元化,开展对话并认可将我们联系起来的相似性。通过文化交流,我们会发现,我们之间的差异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毕竟,我们有着共同的情感、追求和梦想。这种认识有助于形成同理心和相互尊重,从而为两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强化与和平共处铺平道路。

这正是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口号——“旅游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完美契合当今世界的原因,也是柏林自豪地加入这个组织并成为其创始会员的原因。

而且,文化和旅游交流提供了教育和启蒙机会。若前所述,学生和学者们可在对方机构中学习并从中受益,同时获得新的视角和洞见。

艺术家们可开展协作,相互提供灵感,从而创造出融合两国文化精华的独特作品。科学家们可以携手合作,集思广益应对全球挑战,如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问题。

在深化文化和旅游交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拥抱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担负起相应的责任。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社会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成了许多层面的讨论对象。

如果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旅游可以成为向善的力量,推动节约保护,支持地方社区,并保护文化遗产。通过尊重各自的文化习俗和自然宝藏(遗憾的是,事实有时并非如此),我们展示了建设友谊之桥并使其代代相传的决心。

我个人认为,未来,文化和旅游交流将成为中德两国之间——当然,也包括其他国家之间——和平、进步和繁荣的催化剂。

我的观点是,让我们求同存异吧,因为人类的美正在于其多样性。

让我们以广阔的胸怀和开放的思维,共同开启这一征程并拥抱决定我们共同命运的那些时刻吧!

总之,让我们继续携手深化文化旅游交流,继续打造牢不可破的中德友谊之桥吧!通过这种合作,我们或许可以创造出一个崇尚理解与和谐的世界,从而为前途更加光明、联系更加紧密的未来铺平道路。

在此,我谨代表柏林向友好城市北京致以最美好的祝愿!2024年4月5日,我们将迎来柏林与北京缔结友好城市关系30周年的纪念日!

  • 编辑: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