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非遗·传承经典|盘点唐山的市级非遗

  • 2023-08-18 21:17: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唐山有她的历史风华,那是沧桑岁月镌刻的标志;唐山有她的时代风姿,那是灿烂文化塑造的品格。唐山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你对它们有多少了解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山的市级非遗。

1遵化宫廷木作技艺

(市级五批)

作中的一个流派,因融入了“苏作”和“广作”的制作技艺,逐渐形成了雍容大气、绚丽豪华的风格,体现了浓郁的宫廷文化宫廷木作技艺的榫卯结构,非常讲究,被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代表着明式、清式家具的“主流”。有些传世家具,虽已遍体鳞伤,家具腿甚至都磨短了,但仍不松不散,这得益于地道的榫卯结构。

宫廷木作技艺主要应用在宫廷家具上,为满足皇帝、皇宫、皇权的需要而制作,反映宫廷文化。宫廷家具的形成是继承了历代的工艺传统,并有所发展的。清代匠师们实用各种手段,各种材料,想尽各种办法,都是为了达到他们预想的华丽,稳重的目的。因而,清代家具在装饰手法上多种材料的应用,多种工艺的结合,构成它自己独具特色和风格。清式家具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满汉文化相结合的统一。

“龍韻鳯崋”宫廷木作技艺是传承皇家家居文化的一家满族皇家造办处木作家族传承企业。其历史追溯到公元1886年(清光绪年间),“龍韻鳯崋”创始人叶赫那拉淑云女士的曾祖父恩锡时任宫廷造办处的家具修复与制作,1890年慈禧老佛爷下令重新修缮自己的陵寝委派叶赫那拉淑云爷爷鹤双前往河北遵化清东陵就职,1923年叶赫那拉淑云父亲那荣山先生继承父业创建“缘合堂”从事传承制作皇宫宫廷硬木家具。1988年叶赫那拉淑云在北京开设“缘合堂”木材行。1999年叶赫那拉淑云与其丈夫刘云林成立“缘合堂”红木家具厂。2007年“缘合堂”品牌正式更名为“龍韻鳯崋”。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合并北京所有硬木家具生产厂家,集北方明清家具各流派之大成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清宫造办处所作家具为代表的“京作”这一独特的宫廷家具特色。与“苏作”、“广作”并称为中国硬木家具的三大流派,有家具中的“官窑”之称。“龍韻鳯崋”是一家作为国内传承皇家家居风范的京作技艺单位,龍韻鳯崋”在传承宫廷家具制作技艺同时,设计并制作符合现代起居的中式家具,所采用的工艺也都是宫廷家具制作的工艺。

“龍韻鳯崋”宫廷木作技艺制作技艺复杂,融入了京作、苏作和广作的技艺精华,吸收了股铜器和汉石刻艺术的营养,体现了帝王、贵族的审美趣好,追求厚重的造型、庞大的体型,形成了雍容大气、绚丽豪华的艺术风格。它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精选珍贵的木材(如黄花梨木、檀木等),综合运用设计、木作、雕刻、烫蜡等多种制作工艺,经过开料、烘干、榫卯制作、雕刻、安装、刮磨工艺,加之负责合理的榫卯结构、庄重典雅的造型以及细腻美观的雕饰,使之具有雕绘满眼、绚烂华贵的特点。此外,还注重陈设效果,也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的气候,是品味高雅的居家饰品。

2遵化板栗酒制作技艺

(市级五批)

栗珍坊古酒是清代创始人高庆城先生发明的,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精选遵化本地优质板栗为原料,经去壳、粉碎、配料、蒸料、加曲、发酵、蒸馏、保存、勾调、储存、过滤、灌装等十几道工序最终而成。

康熙年间,兴农耕,修水利,鼓励百姓开垦荒田并减免赋税,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当时,遵化当地的酒坊相对较少,价格昂贵而且酒质较差。为使百姓喝上价格低廉而且质量好的白酒,高庆城先生刻苦学习酿酒知识,同时四处拜访请教酿酒大师。经过近十年的不断研究、反复摸索以及实践,逐渐掌握了酿酒技艺,终于酿造出了第一款酒。其酿造出来的酒,入口甜,落口绵,酒香浓郁,回味悠长,深得当地人们的喜爱。第二代传承人高振业在一次陪清东陵守陵官员吃饭时,听官员说起:有一次乾隆帝来清东陵祭祖,用餐时随口说道,天下美酒已尝尽十之七八,现在饮酒寡然无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去后,高振业冥思苦想,如何让自己酿的酒得到皇上的赏识呢?突然,他灵机一动:何不改用遵化本地特产板栗为酿酒主材呢?酿造出来的酒肯定别有风味!说干就干,经过七年的不断尝试,第一款板栗酒问世。当乾隆帝再次来到清东陵祭祖时,守陵官员为其献上本地特有的板栗酒,深得乾隆皇帝夸赞,连连说:“好酒,好酒!”当即下旨:遵化板栗酒为皇家御用酒。之后,遵化板栗酒声名远播,这门酿酒技艺也一代一代相传至今。

2008年,第七代传承人高永海成立河北栗珍坊酒业有限公司。高先生在古法酿酒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先进的酿酒技术,进一步提取板栗中特有的芳香成分,生产出栗香型白酒,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市场的需求。

3任氏红土炒花生

(市级五批)

任氏炒花生用沙子、红土,味道独特,源于乾隆年间的任继彥。任继彥于乾隆二年由山西太原寿阳县任家店移迁遵郡石门古镇城南门外,以卖干果为生。

汉灵帝时,中郎将孟益镇守石门古寨,开始凿山修城。石门古城是个重要的隘口。石门古城平面为梯形,南小北大,南北约70余丈。西门上悬“蓟门雄镇”,东门高挂“辽海通街”。南门较小,只衔“石门堡”三字。北距清东陵5A景区1.5公里,并有京沈高速的延伸出口清东陵高速口。

任氏红土炒花生的主要原料为本地(石门、义井铺、东新庄一带)花生,有伏花生、花三七、鲁花八、冀优四等品种。选择沙土地的、果大、皮簿、颗粒饱满的,炒熟后特别酥脆。花生一般都是晚上手工剥制,任氏一家一年中有300个晚上剥花生,一年大约剥3000斤,剥的同时把花生米分级,剥完后离地1米存放备用。

4葫芦砑花手工技艺

(市级五批)

具有关文献记载,道光年间就有葫芦砑花出现,共技法是用肌理押出凹凸不平的花纹,故不见斧凿痕与刀刻者不同。

此项手工艺,是运用师承传承手把手传授和口口教育方法。是用本长葫芦和范制葫芦为原材料,在葫芦上面用独特制作工具,砑制出特有的惟妙惟肖的各种花鸟、山水、人物等吉祥图案和造型,是一种不可复制的艺术品。此项技艺主要分布于京津冀鲁辽。

葫芦砑花手工艺技艺,是运用天然材料,绿色环保的理念,是几代人专心创造、整理、继承下来的民族手工艺瑰宝,它能给收藏爱好者以美好的审美和艺术享受,还可以走出国门弘扬民族艺术和手工业传统技艺也可为一些无职业人员提供再就业。

5古琴传统手工斫制技艺

(市级五批)

古琴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自2003年“入遗”,古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世界各地传播着中国的声音,演绎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琴犹如一叶扁舟,虽然历经风雨,但它一直承载着东方高雅艺术,让世界看到了东方文明古国的礼乐文化。

古琴斫制起源于上古,伏羲伐桐为琴,结丝为弦,原为五弦琴,以对应五行,发展至周朝文王、武王各增加一弦,定为七弦。到唐朝,古琴的形制及斫制工艺基本定型并达到巅峰,尤以雷氏家族的斫琴技艺最为精湛。唐代古琴整体特征厚重宽大。发展到宋朝,古琴外形尺寸变小,琴面弧度趋缓。所以斫琴界有“唐圆宋扁”之说。明清时期,斫琴师中有人将斫琴中使用的漆灰成分作了改动,用瓦灰替代鹿角霜,但到目前来看效果并不好,这样的漆灰容易脱落。所以现在的传世名琴中明清琴远不及唐宋琴多。在古琴形制上,明清时期出现了诸如:蕉叶式、正和式、落象式等新的样式,这使得古琴在形态美学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

自民国之后,由于社会原因,古琴文化发展步入低谷。直至60、70年代全国范围内会抚琴的人不足两百,会斫琴者更是少之又少。但是通过老一辈琴家的竭力保护与传承,古琴文化始终未曾消失。随着国学文化的复苏与回归,古琴文化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古琴爱好者有数万之众,斫琴师也日渐增多。其中出现了不少有名的斫琴大家,主要分布在香港、深圳、上海、北京、成都及西安等地。

6糖画(路北)

(市级五批)

糖画,又称“糖影儿”、“糖饼儿”,起源于唐代的四川,相传它是在古代“糖丞相”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不用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图案。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至于街头设档,现做现卖,这已是现代糖画艺术的特色。制作糖画的师傅,将炼制后的蔗糖置于大铜勺内加热熔化,然后以小铜勺为笔,以糖液作墨,凝神运腕,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顿、放、收,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随着缕缕糖丝飘下,诸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金龙彩、凤以及神话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在绘制糖画之前,首先要化糖。化糖就是把准备好的蔗糖放在糖锅内熔化。熔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就会焦。用温火将糖慢慢熔化,当糖完全熔化后就可以绘画了。

制作糖画跟普通绘画不一样。首先,用糖作画,糖出锅之后非常容易凝固,因此作糖画的动作要快,一气呵成。其次,作糖画相当于连笔画,所以每笔之间不能间断。这样,就出现了画画的笔顺问题。作糖画的笔顺设计好之后,在画糖画之前,为了熟悉笔顺,一般要进行一些绘画练习。这个绘画练习的目的主要是练习笔顺和构图。熟练之后,就可以很快地完成糖画的制作,糖画是民间流传的古老艺术形式,而在古老艺术中发展而来的现代糖艺,在造型上更多变,用途更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既能充实民间文化及民间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又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7糖画(滦州)

(市级五批)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它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广泛流传于巴山蜀水之间,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

无论庙会集市,还是公园名胜,随处都可见糖画小摊。最常见的“糖画”是平面糖画。除了平面画,手艺好的艺人还会在大理石板上将平面“零件”拼接出风格各异的立体画来,像极一件装饰品,令人不忍吃掉。若要做一个花篮,先用糖稀做个圆糖饼,再接着倒一个小一点的圆圈,利用两次糖稀的冷热不同,一提,立体的花篮筐底就出来了。再加提梁、花卉等,整个花篮不再是平面的糖画,而是立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了。

8手工布鞋制作技艺

(市级五批)

千层底布鞋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周工武士跪像所穿的手布鞋。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延续至今,在抗日战争年代,妇女们给我们的抗日联军纳过千层底布鞋,她们用自己的双手支援抗战军队保卫自己家乡。在马兰庄镇侯台子村,有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王玉新带领着村里的妇女们,继承了先辈们的制鞋技艺,在2015年注册了(马兰巧娘)牌布鞋,并成立马兰巧娘工作室。马兰巧娘千层底布鞋承载着中华的历史传承。其工艺制作也相当考究,采用全新纯棉白布纳底、全新棉花花絮填充鞋底,有十余道工序:制袼褙、裁剪鞋样、圈边、填制鞋底、纳鞋底、凿底、裁剪鞋邦、沿口、上鞋、上鞋楦、烘烤,每双花针鞋底要纳制1200针,一字鞋底要纳制2100针,具有穿着轻松、舒适的特性。

9迁安纺织土布制作技艺

(市级五批)

绣娘纺织土布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扎花、弹花、纺线、打线、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籽、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大小小70余道工序,以二十几种其本色线经过精心设计可以变幻出近两千余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巧夺天工千变万化。土布做工精致,风格典雅,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人们馈赠的佳品。土布具有厚实耐磨、冬暖夏爽、透气吸汗的特点,是制作衣物和床被、床单等的上好布料。

迁安市高引铺村印染织布历史悠久,村内曾出土了前辈缝制的精美服饰,清朝鼎盛时期,村内家家纺车响,户户织机鸣。民国初,村民张申建立手工坊一座,每天牵着毛驴,手摇拨浪鼓下村接工。张申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大五里乡贯头山的付云峰,一个是本村的张国凡。抗战时期,冀东八路军为解决根据地军需和后勤保障,派付云峰组织染匠和妇女在大五里挂云山区建立了被服厂,为解决八路军军需做出了突出贡献。到人民公社时期,村内第一生产队安排著名织布师张国凡,创办队办企业手工织布坊一座,当时手工坊织布的妇女达100余人。

土布制作的传承至今其制作越来越精美,凝结了中华民族同胞的智慧,它们的每一件制品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引铺村悠久的纺织历史,精湛的手工艺术和勤劳朴实的绣娘人,弘扬传承了中华民族纺织文化。

10面塑

(市级五批)

曹妃甸面塑属民间手工技艺,捏面塑用的面是三成糯米粉和七成白面混和而成,并添加一定剂量的防腐剂,适量的蜂蜜、甘油等,这样制作出的作品不容易腐败和开裂。然后经过揉和、蒸制、调色,制成各种彩色、有一定柔韧性的面料。面有粘性,在捏面之前要用凡士林润手。有时还要采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增加面人的生动性。所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主要是签子、梳子和剪刀。签子有竹质的、角质的、也有树脂的。

曹妃甸面塑的形象多取材于传统戏曲、四大名著、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童卡通形象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花鸟动物。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福禄寿、八仙、嫦娥、《西游记》人物、金陵十二钗、猪猪侠等。曹妃甸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极强的造型艺术,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和博大浓厚的传统民俗民风。

  • 编辑:赵幸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