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是元、明、清时期的报时中心,钟楼与鼓楼前后纵置、互相衬托着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被人们称为“时间建筑”。作为中轴线北端的热门打卡地,地安门外大街的钟鼓楼遥相呼应,西边挨着什刹海,东边连着南锣鼓巷。在这里,或许能满足边吃边逛的一切需求。
烤肉季
银锭桥是连接什刹海前海和后海的一座石拱桥,也是钟鼓楼周边的热门打卡点之一,“银锭观山”还是民间的“燕京小八景”之一。坐落在银锭桥旁的烤肉季饭庄始创于1848年,“地安门外赏荷时,树里红莲映碧池。好似天香楼上座,酒醉人阑语丝丝”即是对烤肉季的真实写照。
烤肉季主营北京烤肉和清真炒菜,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烤羊肉。烤肉季的烤羊肉精选原料,经过加味腌煨,在特制的炙子上进行烤制,烤熟的羊肉含浆滑美,不腥不膻,常常使人食一二斤仍不尽兴。
目前,烤肉季北京烤肉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烤肉季的清真炒菜也独具特色,芫爆散丹、鸡米海参、炸烹虾、它似蜜等上百种色、香、味俱全的清真名菜,备受顾客青睐。
姚记炒肝店
炒肝是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其汤汁油亮,微泛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
北京人都知道“要想吃炒肝,鼓楼一拐弯”这句老话,说的就是姚记炒肝店。1989年,看到市民吃早点难的商机,76岁高龄的姚墨先当即由电焊生意转行,开起了早点铺。当时,姚家人都不会做炒肝,就请了会做炒肝的师傅,家里人也跟着学,边学边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家的特色。20世纪90年代,炒肝店鲜有外来的食客,但是随着什刹海地区旅游的火爆,姚记炒肝店也开始声名在外。
炒肝是姚记的招牌菜,他家的炒肝芡汁浓厚,蒜香浓郁,味道香浓,入口柔滑,唇齿留香,价格公道,包子、卤煮也极佳。
马凯餐厅
马凯餐厅的前身是位于地安门外后门桥的马凯冷饮店。1953年,13名湖南同乡买下冷饮店,将其改建为经营湖南风味菜肴的餐馆,并定名为“马凯餐厅”。1958年,马凯餐厅迁至地安门大街3号,1985年恢复了马凯餐厅老字号,2004年,餐厅又从鼓楼搬到长椿街经营。2018年底在原址重新开张。
新店的硬件设施水平提高很多,营业面积也扩大到2700平方米,仅一楼散座就可以容纳150人同时就餐。此外新店还增加了外卖窗口,除了售卖酱肉、芝麻烧饼等风味小吃,还会提供快餐服务。
餐厅一进门处是一幅大型湘绣作品《韶山图》。作品画面气势恢宏,与以湖南菜为特色的马凯餐厅交相辉映。餐厅内还布置了不少名人题字和体现马凯经典传承的画品。
马凯餐厅经营的湘菜品种有300余种,既有毛氏红烧肉、酸辣肚尖、滋补甲鱼(清蒸)、开胃鱼头王等传统风味,又有别于其他湘味饭馆的特色佳品,如玉带鳜鱼卷、火腿柴把鸡、酸辣笔筒鱿鱼、天鹅抱蛋等。
老西安饭庄
老西安饭庄的前身是于1954年10月在北京新街口南大街20号开业的西安食堂,是由陕西西安老字号老孙家、同盛祥泡馍馆及厚德福饭馆选调有经验的厨工创办起来的。1956年,西安食堂参加了公私合营,1970年改名为“西安饭馆”,1990年扩建、装修,重新开业后,正式更名为“西安饭庄”。
老西安饭庄经营的特色菜点有羊(牛)肉泡馍、红焖窝骨筋、羊肉串、糖卷果、臊子面、油酥肉饼、糖醋瓦块鱼、爆三样、温拌腰丝、铁锅蛋等,经营的酒类也以西安名酒“西凤”和桂花稠酒为主。值得一提的是饭庄所做的羊(牛)肉泡馍,既有同盛祥的“小香为骨,花椒出头”的泡馍特色,又有老孙家的看馍定汤、按碗烹制等制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