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今年的6月21日,将迎来夏至节气。在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之长也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至”有“极致”之义,此时白昼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北半球一年中的极限,整个夏天的生机和美好,在此刻尽情释放。
夏至又叫长至。据古人观测,这一天,“昼,漏刻五十九,夜四十一”(古代以铜漏计时,一昼夜为一百刻)。
夏至在古代是重要节日。《吕氏春秋·仲夏纪》中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意思是说:夏至这天,要用雏鸡、新黍、樱桃祭祀祖先。“尝”是祭祀之名;“羞”,是进献之意。宋代以后,夏至这天朝廷要给官员放假三天。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夏至祭地,始于周代。祭地之礼,源自上古之自然崇拜。古人认为:冬至,阳气始生;夏至,阴气始生。天为阳,所以冬至祀天于南郊;地为阴,所以夏至祭地于北郊。
北京史上第一座祭地之坛建于金代,地点在中都城通玄门外,今北京复兴门外会城门东北。
明清两代,夏至皇帝要到地坛祭地。位于安定门外的地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五月。本着“天圆地方”之说,地坛的平面是方形的,所以又名方丘。周围有水渠,象征水泽。故地坛又名方泽坛。
夏至以后天气渐热。明人《五杂俎》中有夏至后“九九气候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虽然还没有到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但离“入伏”也不远了。再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并且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二候蝉始鸣,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 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古人用“土圭之法”来判断哪天白昼最长或者最短,夏至日这一天,日晷中指针投下一年当中最短的影子,所谓“夏至日晷短”,古人就是由此来确定夏至日和冬至日。而地球上有夏至日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在夏至这天正午时分,太阳会呈绝对或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奇景,因为正午太阳与天顶重合,树木、建筑物等,影子都会消失不见。但这种现象只会发生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像我国的深圳、珠海、香港、海口等城市。北京在北纬40°,所以太阳从来不会出现在头顶正上方。夏至日这一天,虽然在北京看不见“立竿无影”,但也是一年中影子最短的日子。
过了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开始逐渐变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自古以来,都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也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此时正好新麦登场,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夏至在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