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鼓
广宗县是黄巾起义的策源地,起义领袖张角实行政教合一,把全国的太平道徒编成36方,设36坛。他所在的广宗一带为中央方,即总坛。在这里他竖立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大旗,并与汉军大战于此。《后汉书》、《广宗县志》记载:张角病逝在广宗、张梁战死在广宗、8万多将士阵亡在广宗。所以与黄巾起义有关的村名来历、习俗和传说故事至今在广宗民间广泛远传。
黄巾起义以打醮聚众,以击鼓助威。黄巾鼓作为战场助威鼓便应时而生,故其又叫太平战鼓。大柏社、东董里、东召等村均位于广宗县城西北,是黄巾军总坛所在地,也是黄巾军大战汉军的主战场所在地。东董里村村西,黄巾军与关羽带领的汉军大战时“六路口”、“迷魂阵”、“烽火台”等战场遗址至今尚存。相传遗址北边的红庙村村名因大战“六路口”时,义军鲜血把村旁一座庙周围的黄土都染成了红色,故原村名“北庞关寨”便更名为“红庙村”, 该村因此至今不供奉关公。当时尽管起义军被镇压,但黄巾鼓便在当地民间流传下来。黄巾鼓演练者为避官府抄拿,遂将其改名为“文鼓”。从此,黄巾鼓演练者从拜师学艺到演练表演,均由师傅口传心授。对黄巾鼓的鼓谱、起源、更名等内在渊源,他们更是潜移默化、牢记于心。于是,该鼓便在当地村庄流传至今,后人称其为黄巾鼓、太平战鼓或文鼓等不一。东董里村便是黄巾鼓典型的传承村落之一。
古时候的东董里村,因其庄中鼓声不断,整天“咚咚锵、咚咚锵”敲个不停,后便被时人呼为“咚咚庄”、称其“咚咚里”。直到明永乐年间大移民后,村西边增加了一个以董氏为主的“西董村”,该村相应将“咚咚庄”改为“东董里”至今。1948年该村成立了业余京剧团,黄巾鼓演奏被“唱大戏”取代了。直到2000年,该村热心人从得到的一份祖传鼓谱破译做起,成立了五人抢救小组,通过鼓谱释译、试敲,组建鼓乐队。2002年,中断了54年的黄巾鼓又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