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历史故事的目的,是展现历史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一名坚守革命历史题材阵地20余年的军旅作家,我努力通过手中的笔开掘历史宝库,传承红色根脉,从革命历史中汲取丰富的思想养分。可以说,“用好红色资源”是我一直在思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前不久,我创作的《红船启航》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红船启航》的写作旨在以文学笔法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让读者对历史现场的细节和历史人物的命运有更多认知,同时把深厚历史和生动现实结合起来,为历史写作注入时代气息。作品上卷写历史,写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共一大的召开历程,描绘“从红楼到红船”艰难曲折、劈波斩浪的历史画卷;下卷写现实,写南湖革命纪念馆建设史,呈现南湖儿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丰富实践。通过历史和现实两条线索的紧密连接,让人们在阅读中看见“穿越百年最美是初心”,看见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赓续、历久弥新。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怀着敬畏之心讲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新中国这一改天换地的历史。新中国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说新中国的诞生是人民的胜利?要回答这一问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幸运的是,我能够读到众多革命者留下的宝贵回忆,读到前辈历史学家和作家的研究创作成果。在我的写作道路上,他们就像是一座座仰之弥高的山峰。作为后来者,我必须奋力攀登,才能在学习与借鉴中奉献新的创造。
不仅是《红船启航》《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这些年,通过《光荣梦想》《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等作品的创作,我一次次深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处,接受精神洗礼,也一次次探索如何写出历史的筋骨和血肉,让读者从中见人见事见精神。
从创作实践来看,历史写作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在人人都知道结果的情况下让故事依然保持新鲜和悬念,让读者看到新意,读出新思考,获得新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写作不仅具有创造性,而且考验创作者的历史眼光和艺术眼光。它要求创作者不断提高对历史的整体认知,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锤炼自己的史识、史才、史德,同时不断提高写作素养和技巧,力求真实、严谨、好看。具体说来就是,史实层面要真实确凿,学术层面要严谨细致,文学层面要生动好看。
历史写作者不仅需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坐冷板凳,还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情怀。讲述历史故事的目的,是展现历史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对历史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鼓舞我们不断开掘、不断提升的动力所在。
作为70后作家,我是伴随改革开放伟大进程成长的一代,亲身经历并见证了社会发展的蒸蒸日上,更加深切感受到新时代为文艺事业提供的肥沃土壤和广阔舞台。我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用情用功书写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创作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作者丁晓平,作家、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