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鞋,俗称老猫鞋,过去婴幼儿所穿鞋的一种,现也仍有不婴幼儿还在穿,尤其是在农村,因鞋前脸绣有虎头图案而得名。肥乡一带婴幼儿穿虎头鞋历史悠久,男女老少在婴幼儿时几乎都穿过虎头鞋,农家妇女大都会做虎头鞋。
虎头鞋源自于赵子龙
汉朝末年,董卓废少帝刘辨,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董卓任相国。因董卓位高叔重,拥有重兵,又得吕布相助,所以专横跋扈,肆无忌惮,叔倾朝野,引起共愤。于是,中军校尉袁绍邀集各路诸侯发兵,会师讨伐董卓。董卓大败,弃洛阳而逃。孙坚带兵入城救火时,从宫中井里打捞出传国玉玺,大喜。说道"天下大乱,人入可以做皇帝。"于是便拿着玉玺带兵甲归江东,去谋大事。
袁绍知道后大怒,派兵拦载孙圣,正图夺回玉玺,不成。自此袁绍与孙坚结下怨恨,讨董联盟不和而散。讨董盟军解散以后,袁绍电兵河内,又写信邀公孙赞,请他出兵冀外,一同夹攻冀州收韩馥,许诺如夺冀州愿与公孙赞平分。公孙赞接到袁绍的信,心中大喜,决定按袁绍相约,整顿人马,点将出兵,进攻冀州。但夺取冀州后,袁绍独占,公孙赞受骗,十分恼怒。于是再次出兵冀州,攻打袁绍,结果被袁绍战败,正在危机时刻被常山将赵云相救。赵云,字子龙,三国时期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赵云原本是要救袁绍的,因见袁绍无忠义爱国之心,于是改投公孙赞,这时正遇公孙赞战败,故出马相救,大败袁绍。
公孙赞喜得大将起云,非常高兴。战败袁绍以后,公孙赞就命赵云在肥乡西北部扎营体整,训练部队,共谋大事。后赵云发现公孙赞也非可辅佐之人,后遇到刘备,认为刘备オ是明君,于是弃公孙赞投归刘备。
赵云投刘备以后,在对曹操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在当阳长坂与曹军作战,独骑数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救出刘禅和甘夫人。在与曹操争存汉中之战中,独率数十骑兵,抗拒曹军,曹军不敢逼近。刘备赞赵云一身是胆,军中誉为虎威将军,人称常胜将军,是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刘备五虎上将之一。
赵云当年驻兵肥乡时,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除平时训练外,并经常节约一部分军饷救济当地老弱残者,深得百姓赞誉。人门敬仰他侠肝义胆,忠勇爱民,于是,就将当年赵云驻扎部队的村庄称作赵云堡。
赵云作战勇敢,战无不胜,百姓们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云战靴的特殊。他的战靴前脸绣的是虎头图案,活灵活现,非常逼真,虎威助其胆气过人,屡战屡胜。当地百姓便认为虎头是勇敢、忠义胜利、成功的象征,于是,就模仿着赵云战靴虎头的样子,在孩子鞋的前脸绣上虎头,喻意希望孩子长大后英勇顽强,忠义诚信,事业有成。慢慢地孩子穿虎头鞋成为一种习俗,沿用至今。传说猫是老虎的师傅,所以虎头鞋又叫老猫鞋。
虎头鞋从打袼褙加工到成品鞋大致可以分为六大步骤,共计2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
第一步打袼褙,袼褙是做虎头鞋必备的一种原材料,鞋底和鞋帮都是用它做成的,而袼褙却没有现成的可买,都是妇女们亲手制作。首先在桌子或茶几上摆一块木板,木板要求平整、无裂缝,然后在木板上铺一层纸,再把一层层碎布用面粉做的浆糊粘在一起。碎布贴得要平整,否则做出来的鞋底或鞋帮会凹凸不平,孩子穿着也不舒服。将贴好的碎布放在通风处晾干,揭下来就成了袼褙;接下来就可以剪样了,用鞋底样做模,剪下做鞋底要用的袼褙,一般一只鞋底用3—4层,那么做一双虎头鞋就要连续剪6—8片袼褙,然后分别把两只鞋底的袼褙叠在一起,用粗麻绳简单地缝一下,这就是鞋底的雏形了;接着就可以包边、铺底,包边所用的布条宽度大约有2厘米,颜色较淡,多为浅色的小方格布料。剪布条时不能顺着布料的纹理剪,而是要与布纹成45度角,斜着剪,否则布条较窄,容易脱线。包边时还要顺着鞋底的走向,均匀而平滑地将布条包在鞋底四周,两侧布条所留宽窄一致,才算是功夫到家了。铺底就是在做底的一面先铺上两层碎布,再铺一层纯色的软布,这样纳出的鞋底饱满有力、美观大方。铺的最后一层软布,应略大于鞋底,缝制时要将布边向里折进去,使它又略小于鞋底,然后再用细小而匀实的针脚将其缝住。
第二步纳鞋底,做好了上述准备工作之后,就开始纳鞋底了。别看鞋底被踩在脚下,只有走路抬脚的那一瞬间,才能露一下脸,可这鞋底的线花却大有讲究。选线要选择与鞋底颜色反差明显,同时还要搭配协调的彩线,彩线一般是由多股细线拧在一起的粗线。由于鞋底比较厚,纳鞋底时还时常会用到针锥,针锥扎孔、大针引线,拉线、紧绳一气呵成。线花还可以纳出各种形状、有斜排列、十字花、菱形,以及能够想象出的各种图案。心思精巧的女工,总会纳出与众不同、惹人羡慕的线花来。
第三步做鞋帮,鞋帮同样是用袼褙做成的。用鞋帮样儿做模,在袼褙上剪出鞋帮的大概形状,一只鞋帮是由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两块袼褙缝制而成的。剪下后简单地与样子缝到一起,再进行仔细地裁剪,去掉多余部分。鞋帮的后部和前部要多留一些,大约宽于样子0.5厘米,以便最后缝合,同时还需要剪一个豁口,作为前边虎脸部分与后边鞋帮的分界线,缝制起来以后,这两小块就组成了虎脸。再比着样子剪下做鞋帮的面儿和里子。鞋帮面儿多为绸缎,或红或绿,颜色鲜艳;鞋帮里子则选择棉布,柔软舒适,颜色淡雅。将剪好的面儿和里子用糨糊粘到袼褙上,位置要对准,粘得要平整,鞋帮面可以只裁剪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可以不贴,因为这部分将来要上虎脸。贴好晾干后将整个鞋帮裁剪整齐。
第四步绣虎脸,虎脸也有祖辈传下来的脸样,心灵手巧的女工早已将它们熟背于心,随便信手剪来就是一个生动的造型。将剪好的样子放在用来绣制虎脸的黑布上,用笔描出形状。脸部花形,可用手工刺绣,也可用缝纫机刺绣,人们大多采用缝纫机绣虎脸,但无论怎么做,都离不开女工精巧的设计和全心的投入。
第五步上鞋帮,先把鞋帮前端虎脸处对折,缝合。再把留作虎脸的部分紧贴着缝到鞋帮的前端。上鞋帮时,先从前端虎脸处开始,针脚扎得要匀,线绳拽得要紧。还可以将鞋帮的底边向里折一小溜,以方便扎孔。在两侧都上到中间时,将鞋帮后部比量合适后缝起来,再继续上完鞋帮。
第六步扎虎须,首先选择与虎头鞋颜色协调的毛线,取大约有六七根的一小绺,在手指上绕几圈,剪断后扎在虎嘴的两侧,并修整成绒球状。霎时,这虎头鞋就又多了些灵气。待孩子穿上这虎头鞋,走起路来,这两个绒球做的虎须上下颤动,十分惹人喜爱。
虎头鞋做好后,送鞋还有许多讲究,送双不送单,六双、八双、十二双,多多益善。姥姥做好的鞋还不能缝带子,鞋带应该让奶奶缝上,据说,这样会使娃娃富贵双全。
小编小时候也是穿着虎头鞋长大的,超级喜欢拔那个胡须又可爱又威猛想不想给自家的小宝贝来一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