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中秋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 2022-09-09 10:26: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中秋,是一个团圆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一轮满月,饱含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企盼:月圆人团圆。今年的中秋就要来了,此刻的你在哪里?已经与家人团聚,还是依旧漂泊在外?你对中秋的这些习俗又了解多少呢,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的来历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最早说到“中秋”一词,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关于起源,有一种说法,据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另一种说法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的传说 

关于中秋的传说之一,就是众所周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这件事让后羿知道了,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因此深受人民的爱戴。后来,后羿娶了嫦娥,一天,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被可恶蓬蒙知道了。一天,后羿外出,蓬蒙就借此机会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无奈,只好将药吞下,她立刻飘出门外,飞上了月宫。后羿知道后,痛苦不已,只好遥祭月宫中的妻子,百姓知道后,也共同为嫦娥祈求平安。

后来,大家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中秋的习俗 

吃月饼,赏月亮,放花灯……看看下面这些传统的中秋习俗,你都知道几个?

赏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人们便摆出果品,赏月、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其乐融融。今天,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吃月饼

月饼,又称宫饼、丰收饼、圆饼、团圆饼等,唐朝时,月饼初见记载。到了明代,月饼才成为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按照传统风俗,吃月饼时,要将象征圆月的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没有回来的家里人,家长要把属于他的一份月饼认真保管起来,待他们回来时品尝。

观潮

苏轼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中曾经写到:“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月潮留向月中看”。观潮是除赏月之外的另一个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从汉代就已经存在,在宋代时更加盛行。直到今天,钱塘观潮还是每年中秋的盛大项目之一。

赏桂花,饮桂花酒

我国食用桂花的历史十分久远,在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每逢中秋之夜,欣赏桂花,在阵阵桂香中喝一杯桂花蜜酒,也是一些地方的传统风俗。

燃灯

从南宋时起,人们就有以“燃灯”助月色的风俗,湖广一带习惯用瓦片叠于塔上燃灯,称为“瓦子灯”;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而在广东、香港等地,有“树中秋”(又称“竖中秋”)的活动,制成不同形状的灯竖起于高杆上,有些人也会放天灯,或手提花灯在月下玩赏。

听香、偷菜

在台湾,中秋节有“听香”、“偷菜”的习俗。“听香”指中秋夜妇女们会在深夜点香默祷,表明要问的事情,然后拈香出门,听到有人说话,就掷怀请示神明是不是答案,如果不是,重新卜问听香,一直要等到听到正确的答案后,解所问之事的结果。“偷菜”指少女们可以在中秋夜到别人家的菜园偷菜,如果没有被发现,就表示她马上就会遇到如意郎君了。

兔儿爷

兔儿爷最早原本是人们祭月的对象,由泥制成,外型如人端坐一般,供人们祭拜;而从清代开始,它逐渐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旧时北京东四碑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在民间艺人的手中,兔儿爷有了兔首人身,手持玉杵的形象,甚至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颌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成为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舞火龙

舞火龙是农历八月十五的民间习俗,代表地是香港。据说舞了火龙后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以前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舞动。

  • 编辑:党思洁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