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李南陈”相约建党,话剧《红色的起点》群像式演绎百年前历史时刻

  • 2022-08-19 15:01:00
  • 京报网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光影交错,一位身着深色系服装的青年,笔挺地站立,振臂高呼,铿锵有力的话语感染了身旁十几位年轻人。8月17日晚,话剧《红色的起点》在国家话剧院开演,群像式地向观众讲述和重现百年前恢弘的红色历史故事。

《红色的起点》以叶永烈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为创作蓝本,选择了1919年到1921年这波澜壮阔的三年“大事记”,创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任该话剧总导演,罗兰任导演。

一个舞台,演绎一群人的红色青春

一百多年前的一天,在维也纳的火车站,一个名叫马林的外国人,列宁派遣其前往中国,帮助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建立自己的政党,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灯光变换,一群青年登上舞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立志救国的早期共产党创始人”,生于斯长于斯,为救民于水火,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跟随着演员们的表演,观众见证了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那是1921年,闷湿多雨的上海,一批怀揣共产主义思想的年轻人从五湖四海而来,以一场会议之名,走到了一起,“是该建立中国的共产党了”。

不同于一贯的红色题材剧,《红色的起点》以客观视角的讲述为核心,全剧五十多个角色的“群像式”展现,一个演员在全剧中需要扮演多个角色。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曾说:“创作要从原点出发。试图回到现场,带着询问与剧中人对话。”

从《新青年》的“一枝独秀”,到“北李南陈”相约建党,再到《中国共产党宣言》等不断涌现,台下的观众听闻热烈的讨论、望见崇高的理想、感受信仰的追索。发生于百年前的红色岁月,在一方舞台、通过当代青年人的演绎,呈现在眼前,青春而有力。

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台生动的“党史课”,在剧场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艺术的舞台触摸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感受一个世纪前的先行者们的精神理想。

在作品结尾部分,演员们错落地站着或坐在舞台上,齐声高唱:“我们的模样,映照在梦想的墙上,从天真浪漫的最初,到拥抱一切的远方。”观众们也情不自禁随着音乐拍起节奏。

以大群像的方式架构历史现场的复杂与鲜活,以高密度的语言呈现历史大变革时期思想的孕育与信仰的成长,以散点式的人物命运共同指向一个初心的目标,跳出了惯常的戏剧结构,用今天的视角去解开那代人精神信仰的密码,《红色的起点》力求做到守正创新。

跨越百年,青年与青年的对话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舞台上,青春洋溢的演员们身穿极具中式设计感的现代套装,展现着历史人物们青春而饱含理想的风貌,谈吐字字有力。这是一百年前的年轻人,也是当今的年轻人。

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在这部作品的时代中正处于平均年龄二十八岁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为此,剧组启用年轻演员,十几位演员年龄集中在23至25岁,与一百年前、参加中共一大会议的年轻人,在年龄和状态上达成了高度契合。导演罗兰表示:“他们与参加中共一大的历史人物在年龄上是吻合的,他们每个人都充满了年轻人应该有的朝气蓬勃和青春热血。青春才有的直率和年轻人的单纯,是一百年前的年轻人和现在的年轻人所共通的特性。”

当代青年人演绎革命先辈,和百年前的那群青年,进行跨世纪的交流。《红色的起点》希望观众在看到这部戏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百年前的青春力量,感受到理想和信仰对于一个人的感召和使命。这也是红色题材作品的生命力的源泉,因为永远都有人正年轻着,理想和信仰的力量是永恒的。

“舞台上,我觉得自己特别帅。因为我想,我在做一件这么伟大的事情,我见识过更大的世界,我的气质和气场也一定是不同于常人的。”剧中扮演杨开慧和王会悟的演员李沫颔说。

舞台美学气质鲜明,用当代审美创作红色题材作品

大幕拉开,十几把椅子、几张桌子、十几块多媒体电子屏环构而成的舞台背景,几根白色的长几何光柱将舞台背景分割,宛如在漆黑的夜里出现的几道光,从缝隙中透过,来到观众眼前。锐利的线条,对比鲜明的色调,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审美基调。

《红色的起点》的舞台美学气质鲜明,极简的色块和线条是舞台上的重要美学元素。几何线条让视觉中充满了“棱角”,红与黑的大色块的撞色也增添了这段历史的先锋性与力量感。无论是技术上高度运用多媒体,还是视觉元素的简约与凝练,都透露着极强的当代性。

罗兰曾在采访中提到,“作品讲述的是一百年前青春热血的年轻人,他们希望通过革命去改变社会现状。这个热情的状态应该是红色。无论是舞台还是多媒体,线条一定都是直角的,这是革命的冷冽感和突破感。所以最后方案中颜色基调集中在黑色、红色,黑色代表冷静,红色代表内心的炽热。”

回看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罗兰并没有刻意避免某种对于“红色题材”的固定手法,对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审美的选择,“我觉得我生活在当下,这是我的审美,我认为不管讲述哪一种题材,选择任何一种审美,都能找到合理性,也都可以做好。我希望我做出来的作品首先是我自己喜欢的。”

摄影/王昊宸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