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针细线如发丝,穿插蟠叠夺天工。京绣曾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刺绣工艺,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
王学辉的祖母是满族人,擅长刺绣和绘画,母亲也是一名刺绣工匠。王学辉自幼在祖母和母亲的感染和带动下逐渐喜欢上了刺绣。16岁时,进入北京绣花厂学徒,成为一名刺绣工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这一干就是45年。
王学辉介绍,京绣精绝天下,集各地刺绣技法之所长,有包容、并存、和合之美,代表着古代宫廷刺绣技艺的巅峰水准。
王学辉在工作室戴着眼镜,用指甲熟练地分线,一根丝线劈成两份、四份、八份、十六份,她拿着小小的绣针熟练地穿过针眼,两只手一上一下,绣花针上下翻飞,一道道丝线在乳白色的绷子上似有似无,每一个动作都凝结了她数十年的功力。
刺绣可以在真丝、棉麻、纱织、绢上刺绣运针,其中丝绢上刺绣的难度非常大,因为丝绢特别薄,不能出错。绣法又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双面绣难度也不小,因为双面绣的前后绣面都是一样的,不能出现线头乱针的针法,前后线条必须一致。刺绣的线必须是纯天然的蚕丝线,蚕丝线韧性大,可以拆分成若干等份。目光投至墙上,刺绣作品《红楼梦十二钗》层次丰富且韵律感十足,全部采用红、黄、蓝等多种颜色丝线,运用创新运针绣法,灵活交叉的线条变化,绣出了“十二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态。
京绣的图案以“图必有意、纹必吉祥”为宗旨。据记载,这一宗旨最早见于公元前21世纪的舜禹时代。《尚书·虞书》所说的关于舜命禹制作典章服的故事,确立了天子服饰十二章,历代沿承直至清末。
京绣讲究针针精准,丝丝到位。每一件精美的京绣作品的完成,都饱含着刺绣工匠的心性。王学辉说:“刺绣也是有讲究的,要有悟性、有灵感,如果你绣不出它的神与色,整个图就显得无光无色,没有韵味,刺绣过程中构思其实就在绣工的脑海里,刺绣也需要智慧和灵感。”
多年来,经过刻苦学习和仔细钻研刺绣技法,王学辉创造出平、齐、亮、韵的人物、花卉、山水打籽绣,盘金绣等优秀刺绣作品。
如今,在继承家传技艺之余,王学辉还积极推动传统京绣的设计创新,将传统技法整合,并运用现代创新的设计理念,不断丰富京绣的绣品种类。
2015年至今,王学辉被北京工贸技工学院特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班”老师,从事“京绣”技法教学与指导,期间培养出很多优秀学生。2015年10月,王学辉指导的学生作品《凤穿牡丹》被评为第一届红星杯“燕京八绝”银奖;《百子图》被评为第二届红星杯“燕京八绝”金奖。2016年8月,王学辉的刺绣作品《文、武官盘金补子》《牡丹寿带图》《富贵牡丹》参加了“北京翰海”拍卖会。
2017年,北京服装学院开办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班,王学辉任该班京绣老师。她和刺绣大师洪涛老师一起研究针法,探讨刺绣技法,把传统的、民族的、现在的刺绣技法相结合,并把盘金绣、垫绣、双面绣、影绣、拉锁绣、打籽绣、掺针绣、运针绣、挑补绣、堆凌绣、雕空绣等几十种针法的精髓传授给非遗传承人,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助推文化传承工程,让历经几千年的刺绣,生生不息,一直伴随着人们,感悟现在的美好生活。
“我相信,未来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必将擦出绚丽的火花。”王学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