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

  • 2020-11-21 21:12:36
  • 定州文化旅游

缂(kè,同:刻)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定州缂丝艺术馆二楼工作室内,十余台缂丝机整齐摆放,年近五旬的程苗欣在织机上忙碌着,只见她一手拿梭一手拿拨来往于丝线间,根根丝线经过梭子和拨子密密排开,历经数月后,精美图案渐渐跃然于丝线之上……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多年光阴里,程苗欣奔忙于“拨来梭往”间,用一双巧手传承技艺,诠释匠心。

缂丝被称作“织中之圣”,是我国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存世精品尤为稀少,自古以来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现存的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

作为缂丝发源地的河北省定州市,曾是我国北方的丝织业中心。后来丝织中心开始向江南转移,缂丝也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移到了南方苏杭一带。作为缂丝技艺第八代传承人的程苗欣,20多年来从未停止对缂丝的热爱与坚守。

说起与缂丝的渊源,还要从程苗欣的奶奶说起。“奶奶心灵手巧,不仅是缂丝高手,就连刺绣也很精通。”程苗欣说,“小时候,奶奶一开始刺绣或是织缂丝时,我就坐在她旁边,看着绣好的花鸟那么好看,非常想学。”正是从小的耳濡目染,21岁那年,程苗欣开始钻研缂丝技艺。

由于从小学编织、刺绣的功底,她对缂丝机上的经纬交错早已熟悉,再加上良好的悟性,靠着一点一滴地摸索积累,如今,她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门古老艺术。

“通经断纬”是缂丝区别于其他织造技艺的最大特点。纵向的经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织制时以小梭织纬,根据图样变一色换一色梭,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

程苗欣介绍,缂丝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这形成了缂丝的另一特点——画面色彩浓淡自如,清隽秀雅,正反两面完全一样。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变换数以万计的梭子,经过十几道工序,短时需半年,长则需两三年时间,其耗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可想而知。

也正是这样耗时耗力的细致和耐心,“吓”退了不少跃跃欲试的学艺人。“前三个月学会基本功,一年之后,才能学会基本手法,而要真正掌握各种技巧,没个三五年根本不行。

程苗欣说,丝品如人品,织缂丝讲究脚踏实地,表里如一,就像做人一样。织缂丝很花时间,除了耐心,还需兼具美术功底和对颜色的敏锐感知,人有情怀、有信念,作品才能有温度、有生机。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缂丝也面临传承发展难题,令人欣慰的是,2010年,程苗欣创建定州缂丝传习所至今,每年有200多人慕名前来学习缂丝技艺,更多的年轻人将有机会成为心灵手巧的缂丝技师,绵延千年的缂丝焕发新生机。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