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玉霞的工作室,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引人注目。轻柔的音乐声中,刘玉霞坐在绣架前,神情专注地拈动着绣花针,丝线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绣布上,已有一朵鲜艳的红莲似随风摇曳。
刘玉霞有着江南女子一般的优雅和婉约,但她却是地道的石家庄人。她的祖上为书香门第,于明末清初迁居河北。家中幼女自懂事之时,便开始学习绘制纹样、选丝配线,因此家中女眷皆为刺绣高手。但那时的刺绣手艺也仅为闺阁之趣,从不外传,因此又被称为“闺阁绣”。后来家道中落,但刺绣的基本口诀和技法却口手相传下来。
刘玉霞自幼受母亲的熏陶,看母亲绣被纳鞋、为四邻绣制衣物,耳濡目染间不自觉地对刺绣工艺产生了极大兴趣。后来,凭着对刺绣艺术的喜爱和对这种手工技艺的独到见解,她在传承祖辈刺绣技艺的同时又刻苦钻研,所绣作品的图案秀丽典雅、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为了纪念姥姥对这一种刺绣技艺的影响,在申报非遗项目时,刘玉霞便以姥姥的姓氏为其命名“徐氏刺绣”。
1999年,刘玉霞决定创办一家手工刺绣企业,做自己喜欢的事。绣坊开起来了,刘玉霞发现自己的作品种类相对较少,已不能满足一些挑剔顾客的需求。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后,刘玉霞决定起身到苏绣的故乡学艺。
去苏州之前,刘玉霞对可能遇到的挫折已有心理准备,可到了那里才知道,有名气的老师是不轻易收学生的。
“当地的小姑娘大多是七八岁就开始学刺绣,我那时已经快40岁了,老师们觉得像我这样的根本不可能学出来。”第一次拜师受挫没有让刘玉霞退却。回来以后,她反复练习,绣了拆,拆了绣,绣出不少自认为还说得过去的作品。
这些作品得到了鼓励和肯定,让刘玉霞又有了二次“下苏州”的经历。前前后后,刘玉霞花了近2年的时间专门到苏州学习。老师终于被她的执著和诚意所感动。
在老师的指导下,刘玉霞从握针入线最基础的知识学起。但学习的过程绝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刺绣过程精密、针法变化多样,使用的色线有一千余种,一根丝线刺绣时要劈成2丝至16丝,1丝还可劈成更多的“毛”,以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刘玉霞每天比别人绣的时间长、提的问题多,老师也十分喜爱这个勤奋的学生。一年之后,刘玉霞终于学有所成。
刘玉霞还曾到长沙、杭州、北京等地学习各家刺绣的长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她练得了一手精湛的刺绣技艺。为更好地传承刺绣技艺,她成立了绣中缘工作室。
“刺绣技艺要传承,不仅要立足于原汁原味的技艺保护,也要研究如何为当下所用。更多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才能让作品更具活力。”刘玉霞经过几年的研究,又创新了刺绣的针法,打破了齐针绣等传统技法,融入乱针绣,以多变的层次表现一种物体,使其所表达的画面生动富有生机。刘玉霞还将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元素融入刺绣之中,从而赋予作品新的内涵。
2011年,刘玉霞荣获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8年,徐氏刺绣入选石家庄市第七批非遗名录。2019年,徐氏刺绣又通过了河北省第七批非遗项目的公示。
受刘玉霞的影响,从小学习美术的女儿徐雯从国外学成归来也迷上了刺绣。母女俩互相帮衬,刘玉霞很多作品的草样都是女儿手工绘制的。徐雯将刺绣与版画相结合,使我国传统画种与非遗技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