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博,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铁板浮雕”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2006年5月,被河北省政府授予“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4年12月,被认定批准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铁板浮雕”传承人。
与许多传承千百年的古老艺术形式相比,虽然“铁板浮雕”还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这一独特的雕塑形式,一经问世,便填补了金属雕塑领域的一大空白,被誉为“华夏一绝”。它不仅大胆地使用了极易生锈的铁板材料作为雕塑家表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载体,更重在材质的挖掘上,以及在雕塑语言的表达语言上有新的突破。可以这样说,郭氏铁板浮雕找到或者发明了一种自己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铁板浮雕是艺术和发明的融合。
郭氏铁板浮雕,下笔有痕,工序繁多。设计稿样、选材下料、放样、拓稿、勾錾阴文轮廓、锤锻、校平、打眼儿与折边、除锈、烧蓝、抛磨、烧色、清洗、防锈处理、打蜡、装框、完成作品。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夸赞铁板浮雕艺术“铁笔传神”。
为了“铁笔传神”,20余年如一日痴心、专注于一件事,其中的甘苦,冷暖自知。郭海博喜欢选择晚上8点到12点的时候干活儿,这个时候记忆力集中,白天易被打断。为此,他养成喝浓茶的习惯,浓茶提神。创作时考虑不周,锻錾不慎,出现“败笔”,会影响情绪,带来烦恼。
但在纵横驰骋的锻打、雕琢和烧色过程中,也有无比的快乐和进步在鼓舞和召唤着。
他痴心与此,也醉心于此。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在新的创造之中。每天都是未知的。不会总是很顺利吗?遇到障碍,他更觉得刺激和兴奋,好像听到冲锋令的战士。因而他从不轻视偶然,反认为偶然是一种契机,一个信号,偶然中预示着机遇,要牢牢抓住偶然,敢于尝试。他说,所有发明都是源自偶然。你看,最近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就是偶然发现了温度对青蒿素的关键作用。
正是一次创作过程中的偶然——夏天,做到一半的人物肖像作品,因有事耽误,搁置了一段时间再拿起来做时,人物肖像已经生锈了。不愿意废弃,于是拿起砂纸打磨。没想到,在反复细致的打磨下,黑陶效果的全黑画面竟因为砂布的抛磨而呈现出金属的光亮和层次感,非常独特的肌理,一扫抛磨前的平庸、贫乏。瞬间,眼前的人物肖像熠熠生辉起来,立体、生动、鲜活了。——高兴啊,兴奋,又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近年来,郭氏铁板浮雕正是在反复的创作实践中,又发现并熟练掌握了利用高温氧化的方法在铁板浮雕上进行烧色处理的技法。这是一种利用铁板可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生成出浅黄、暗黄、暗红、紫红、浅红、深蓝等多种颜色的自然属性,用气焊或喷灯等工具对铁板实施加热着色的工艺。同样的技法,运用不同的金属材料进行烧色处理,所表达的色彩感觉不同,在铁板上烧色,不如铜板上的颜色更锐利,更鲜艳,铜板上更有一种“窑变”的感觉,尤其适合花鸟题材的创作。——这个新发现,也是源于偶然,再加上反复的尝试和实验。
未知的旅途,总是带给他兴奋,带给他激情。当有问题需要思索、需要解决,他总能在出发中得到启发。一次次的远足中,他体会到,旅行对于他已不仅是一段旅程,还是发现和学习的学校。
为了体验生活,寻找素材,获得新灵感,郭海博的脚步涉及了所有的藏区:川藏、青藏、甘南、滇藏、西藏。并数次回访自己出生、童年、少年成长过的地方,尤其是自己的故乡雁北地区神溪村、塞上张家口、邯郸涉县。他相信,一名艺术家,需要不断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回到起始点,因为那里孕育着生命的源泉和无数的密码。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理解“诗意的世界”是指人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家园。是的,完整的人生应该拥有这两个世界。看到酒店的旋转门了吗?经过旋转门,在两个世界里自如出入,方是圆满的人生。
郭海博做到了,他的人生艺术和艺术人生融为一体,但他每天仍在出发,自强不息,追寻不已,修炼不停。因为他的生命需要这种出发。这是他生命意识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