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沧县深浮雕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河北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沧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沧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沧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王洪强是沧县张官屯乡殷庄子村人,每天他都会早早起床,把所需要的工具放到工作室里的工作台上。凭借多年的深浮雕技艺功底,他不用画图,打量木料时,脑海中就已构思出作品的雏形。
王洪强说,沧县深浮雕起源于明清时期,他本人出生在一个木工雕刻世家,从曾祖父那一代就开始从事这一行。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形成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深浮雕艺术风格。
王洪强从小就爱给干木雕的伯父打下手,“我记得大伯那时候经常在家具上雕刻龙凤和花鸟,特别逼真。”伯父见他喜欢,经常指点一些常识和要领,有时甚至鼓励他刻上两刀。长大后,王洪强便开始跟随大伯学习雕刻技艺,“在民间,桃木雕作品很受人们青睐,我就从桃木雕刻开始搞创作。”王洪强说,实际上,在他的老家,桃木经常被人们当柴烧,他就四处淘换这些“柴火”往家里拉。不少村民不理解,以为他脑子进了水。但没过多久,王洪强就带着满满一箱桃木雕作品出了门,他的木雕作品一下换来了收入,大家对他的态度转变了,他也顺理成章地干上了这一行,后来还在沧州市区开了一家木雕门市。
搞创作首先得有材料,一块好木料是各项工序顺利进行的保障。每当寻到一块合适的木材,王洪强都如获至宝。即便是别人不要的下脚料,也能在他手里化腐朽为神奇。在王洪强的木雕门市里,他拿着一个由金丝楠木老根料雕刻成的作品说,这块木料是雕刻完其他作品剩下的,他见根料上有个部位比较突出,琢磨了一下,雕上了达摩的人头,顿时让不起眼的材料成了一件艺术品。
在雕刻手法上,王洪强也没有“吃老本”,而是一直在创新,寻求突破。“我家祖传的手艺,深度有,但精细度不足。”王洪强说,为了提高自身技艺,他多次去南方学习,一待就是几个月,终于摸索出一套将深度与精细度相结合的雕刻手法,使作品集合深、透、镂、穿插等主要特点,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尽管木雕这一行没有带给王洪强大富大贵的生活,甚至为了传承这门手艺负债累累,但他依旧不肯放弃。他说,“任何事情,只要你足够热爱,就会变得简单而长久。”
二十多年来,王洪强始终在“逼着”自己进步。他说,深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是用压缩的手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为了让作品更富有立体感,他将雕刻用的木板由3厘米增加到6厘米,甚至增厚到12厘米。在如此厚度的木板上雕刻,不仅要透层考虑避让,还要体现强烈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都考验着王洪强非同凡响的雕刻功力。
慢慢地,王洪强的努力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他创作的人物群像《八仙过海》,以工笔的手法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连获两个国家级银奖。他创作的《花开富贵》构图精美,匠心独运,代表河北在深圳文博会上亮相,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称赞。他的作品《梅兰竹菊四君子挂屏》,更是作为北方深浮雕代表作,被我国著名雕刻大师徐华铛收录到其主编的《中国木雕》一书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沧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王洪强身上的标签有很多,但他总说自己是一名“匠人”,只愿此生能留下更多的佳作。
“我有个愿望,就是建一座深浮雕博物馆,将我自己创作、珍藏的深浮雕精品展示给大家,让北方深浮雕技艺能够传承下去。”耐得住寂寞,执着创新创作,作为沧县深浮雕艺术非遗传承人,王洪强用青春与生命追求木雕艺术,正为之憧憬、为之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