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子监的建筑一览(下)

  • 2020-02-24 16:52:48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国子监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5号。主要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牌坊南面横额为清乾隆皇帝御书"圜桥教泽",北为御笔"学海节观"四字)、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国子监内除中心建筑辟雍、御碑亭、琉璃牌楼、钟鼓亭外,都是明代建造,各门、厅、堂的名称也都是明代确定的。

太学门

是国子监的第二道门,也称作“二门”。灰瓦悬山顶,饰五墨彩画。进入二门就是国子监的主要教学区。原太学门前有明清两代碑刻多座,现已移至十三经碑林内,目前只有一座复刻的明代“五朝上谕碑”。古代“太学门”平时是关闭的,只有皇帝临雍讲学时才开启此门,迎接皇帝出入。监生和老师只能从“太学门”两旁的掖门出入( 今已封闭为工作室)。

琉璃牌楼

进入太学门,迎面是一座与众不同的琉璃牌楼,三门四柱七檐楼。楼上覆黄色琉璃瓦,架以绿色琉璃斗拱,下边三个石券门坐于四个缠枝仰覆莲石质须弥座之上。牌楼的正、背面分别镶嵌着乾隆皇帝的御笔书额“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建筑通体精致、大气、华美,具有典型的皇家建筑特征,是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楼。

鼓亭、钟亭

太学门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亭,东为鼓亭,西为钟亭。建筑形式均为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面阔三间。古代国子监以钟鼓报时,晨钟暮鼓,每天辰时鸣钟,酉时击鼓。监生们是严格按照这一作息规定,辰集酉散。

辟雍大殿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次年竣工,为国子监的中心建筑,也是现存唯一一座专供皇帝讲学的宫殿。辟雍为正方型殿宇,顶部重檐覆以黄色琉璃瓦,屋脊为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式建筑;大殿四面全部为三交六碗菱花图案的门窗,绘以金龙和玺彩画,四周红色回廊围绕;通体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坐落在高大的石基之上,巍峨壮观又别具一格。按照传统礼仪习惯,每位皇帝“临雍讲学”后要在辟雍内题匾。辟雍内正北上方悬挂的“雅涵於乐”匾额,为乾隆亲题;南边“涵泳圣涯”与东边“万流仰镜”,分别是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题写的。在乾隆皇帝题写的匾额下方、北门两侧有一幅对联,上联为:“金元明宅於兹,天邑万年今大备。”下联为:“虞夏殷阙有间,周京四学古堪循”。可见乾隆把创建辟雍作为自己功德圆满的一种象征,体现出皇帝对国家教育的重视。

彝伦堂

建在国子监中院的北端,原名叫崇文阁,建于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明代重新翻建,改名“彝伦堂”。现大堂中门外上方悬挂的“彝伦堂”匾,是清康熙皇帝题写。在辟雍未建之前,彝伦堂是皇帝到国子监讲学的地方。 彝伦堂的建筑形式为单檐悬山顶式建筑,面阔七间,后带抱厦三间,总面积约600余平米,是国子监中最大的厅堂式建筑。 彝伦堂前灵台又称“露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场所。

敬一亭

进入国子监第三进院,中轴线最北端的一座建筑叫“敬一亭”。敬一亭面阔五间,面积约300平米,为单檐歇山顶,内外双面五彩斗拱檐,门上有“敬一亭”匾额,亭内梁架为明代团锦彩绘。敬一亭四周砌有红墙,自成院落,小院正门上方刻有“敬一之门”四字,两边屏墙有砖刻团龙图案,建筑形式、规格都很特别。敬一亭从建筑形式上看,不是“亭子”,而是一座殿堂式建筑。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是存放明嘉靖皇帝“敬一箴碑”等七块石碑和清康熙皇帝“训饬士子文”碑及御书“功存河洛”、“嵩高峻极”等四块大字卧碑(现存放于十三经碑林内)的地方。

  • 编辑:罗薇1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