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级非遗:隆尧秧歌
隆尧秧歌诞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因诞生于邢台隆尧,故名隆尧秧歌。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隆尧秧歌鼎盛时期曾有200多个团,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流行于冀南、冀中、鲁西、豫北及太行山等地。“吃饭吃窝窝,看戏看秧歌”、“扶犁锄地哼丝弦,纺花织布唱秧歌”等佳话民谣,足以展现出人民群众对秧歌的厚爱。隆尧秧歌唱腔古朴原始,不是其他任何剧种的编译、分支或从属,从其产生到现在基本保持原有风格,是河北省土生土长地方戏曲剧种,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自己的独特位置。
隆尧秧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中三路秧歌戏。 南路秧歌戏以邢台县、任县为中心,代表人物吴秋贵。 北路秧歌戏以柏乡、宁晋、赵县、元氏一带活动基地。名角当数隆尧籍的安平淑,有“十里音”的美誉。中路秧歌戏以隆尧、巨鹿为中心,影响最大,名角有段三桃、孙金梅、段胜月等。
非遗传承代表人:吴年成、刘巧菊等
2、国家级非遗:巨鹿四股弦
四股弦,又称邢台四股弦、巨鹿四股弦,是河北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它的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所以起名为“四股弦”。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巨鹿四股弦源于邢台市巨鹿县,流行于冀南、豫北和鲁西北广大地区。它以巨鹿一带的方言为代表,以五声调值表示,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满燕赵阳刚之气,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传统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四股弦剧目有200多出,其兴盛时期和复兴时期著名演员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马凤云、张春山、马凤仙等,尤其是马凤仙影响最大。代表性剧目有《刘金定下南唐》、《贺后骂殿》、《二进宫》、《坐楼杀惜》等。
著名艺术家:王玉堂、马凤云、马凤仙、董朝凤、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张春山
非遗传承人代表:解会谦等
3、国家级非遗:威县乱弹
乱弹始于明末,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威县乱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乱弹唱腔浑厚、粗犷,以板腔体的“乱弹腔”为主,特点是男女腔均为本字咬音,假嗓拖腔。乱弹的锣鼓经丰富,保留了南曲以檀板司节奏的习惯,以唢呐为主的吹奏乐伴奏,红火热闹具有民间吹鼓乐风格。 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表演古老浑朴、粗犷热烈,注重唱、做、念、打。音乐采用“纯律”,唱腔与伴奏采用“支声复调”,形成独特而微妙的旋律对比效果,这在中国戏曲声腔中是独一无二的。
非遗传承代表人:孟凡真、赵合增等
4、国家级非遗:梨花大鼓(威县)
梨花大鼓,是邢台地区独有的曲种之一,也是全国曲坛上一支别具风采的鲜花,颇受群众的欢迎。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梨花大鼓是一种很古老的曲种,早期叫犁铧大鼓,它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己有艺人演唱, 清嘉庆年间,属于今邢台籍的梨花大鼓艺人中有五位姓名中均带“山”字,即威县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风噪冀鲁两省,他们及其门人把梨花大鼓的发展推到了一个高峰,以今邢台地区的威县、新河、南宫为中心,风行华北,此时的“梨花大鼓”被叫得杠杠响。后世艺人,几乎均为五大山的门人弟子。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专唱梨花大鼓的仅有邢台威县的孙金枝、孙金兰姐妹。后冀鲁两省多地邀请孙金枝举办梨花大鼓讲习班,以培养新人。
非遗传承代表人:张君丽、宋一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