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补花又称贴补,主要以凤尾纱剪出各种纹样,在底料上拨窝、堆积,并用针线沿边锁绣固定而成的装饰工艺,由唐代堆绫绣发展而成。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补花从宫廷走向民间,发展出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的风格。
补花产品大多为日用品,可制成台布、餐垫、杯垫,根据工艺不同,一般可分为以漂布为底的细工平补和以葛布为底的粗雕补两类。平补于边缘处着墨较多,有扦补、锁补、绣补等多种缝缀方法,做工平而精细,整体布局较散。雕补是具有北京特色的边沿雕花做法,将一部分底布挖去,形成花纹镂空,分半雕圈花和全雕满花两种。另外还有较为特殊的棉补工艺,是在纹样内垫上棉花再锁边,增加了平补的表现层次。
拨花与攒花是补花工艺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拨花就是将凤尾纱剪出花型贴在底布上,用拨针将毛边处预留的缝份窝进去,再施以针工,要求轮廓“团、圆、齐、平”,且凹处夹角须避免过小,以保证边缘线条整齐饱满。攒花是将散拨的花片组合成完整的图案,再用绣线缝缀牢固。图案主要为造型简练的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层次分明;每一个单元块面都有深浅晕色,用色明快大气又有国画特征;纹样没有繁复细节但各具情态。每一个单元块面都有深浅晕色,用色明快大气又有国画特征;纹样没有繁复细节但各具情态。
补花制品的所有色块均为不同颜色的织物剪出缝缀而成,并结合各种针法进行装饰。
民国以前,补花多在官宦人家以母女方式传承,规模小但有生机。1949年后,庞大的出口需求使补花走入了蓬勃的工业化大生产,新题材和新针法的开发丰富和推进了北京补花的发展,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为这一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