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鼓论津】变曲艺之乡为曲艺名城,应是天津曲艺发展的大方向

  • 2019-10-31 09:26:29
  • 津云

天津的曲艺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数百年来的交流积淀,曲艺不仅在天津深深植根,更创造出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曲艺发展场景。天津曲艺反映的是天津城市风貌,展露的是市民精神,体现的是天津沧桑变迁。

天津曲艺实力全国最强

就曲艺发展现状来看,天津曲艺区别与其他地方曲艺的最大特点就是,天津的曲艺实力在全国仍是最强的,这种强表现在诸多方面,包括:一,曲艺传统深厚,天津是著名的曲艺之乡,是众多北方曲种的发祥地,曲艺在天津已形成独特的文化名片,是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线;二,艺坛曲种众多,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天津时调、相声、数来宝等等,同时拥有骆玉笙、马三立、王毓宝等国宝级艺术大师和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些数量均居全国之首;三、曲艺赛事缤纷,每年天津平均有十场以上不同规模的曲艺赛事,这些赛事增加了天津曲艺的知名度;四、曲艺氛围浓厚,天津小剧场演出十分活跃,相声如谦祥益、名流、老城小梨园等大小茶园均有演出,也蔚然成风。鼓曲则主要集中在中华曲苑、同悦兴茶社、明月茶楼等,同时,相声广播、电视栏目《鱼龙百戏》等以及南开大学为代表的校园曲艺人才培养基地都为营造天津曲艺大环境作出很大贡献。

天津曲艺实力强的原因还在于市民曲艺文化氛围浓郁。天津曲艺不仅是市民文化繁荣发展的结果,也是市民文化的重要组成。破解天津文化密码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曲艺。古往今来,天津是北方曲艺者成为名家的门槛,只有得到以懂行、热情著称的天津观众的认可才能获得一席之地。因而,曲艺与天津市民互相进步,互相成就。

不安于现状,天津应向曲艺名城大方向转变

目前全国共有曲艺之乡几十个,天津是其中之一。除曲艺之乡之外,全国还有诸如长治、张家港、西岗、嘉定、彭州等5个曲艺名城,天津并不在此列,这与天津曲艺实力完全不符。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曲艺之乡的称号,而是要去着力建设曲艺名城,探讨打造曲艺名城的有效途径。

目前天津的经济实力早就达到了曲艺名城的标准,实现曲艺之乡到曲艺名城的转变可以借他山之石。我们看到已获曲艺名城称号的城市获批原因之一就是,当地政府对曲艺活动十分重视,与中国曲协联合举办全国性的活动,将一些永久性的奖项奖杯落在该地,通过这样的活动就能提升当地曲艺活动的档次、权威,也能提升知名度。

从曲艺人才上来说,全国最大的曲艺团在天津。天津其实也经历过低谷,但是现在重新恢复、振兴。为何天津曲艺团如此生机勃勃,这跟他们的机制有关,即自负盈亏的企业机制。曲艺团的企业化意味着天津曲艺团在创作等方面都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创作创新加鼓励机制是曲艺发展的灵魂,这一点,天津曲艺团做的很好,这也反馈到实际的曲艺团的成长壮大之中。因此,我认为,在其他一些曲艺团也应以创新创作为鼓励点,激励曲艺团打破陈规,在秉持经典的同时,多一些符合时代特征和人民喜闻乐见的曲艺作品。只有曲艺作品的种类更多、创新性更强,才能有更多观众熟知、喜欢,才能进一步提升曲艺普及度,从而为天津打造天津曲艺名城打好群众基础。

当然除了曲艺团中的创作演出人才培养,有关部门还应继续加大把曲艺进校园活动作为实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任务的力度。当下,全国曲艺界的曲艺评论者青黄不接,急需培养一批有着专业曲艺审美品鉴的曲艺评论者。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以南开大学为代表的曲艺人才创作基地一个个的建成,中国曲协主席在评价南开大学曲艺活动和曲艺社团时也表示:“保护和传承曲艺,南开大学做的最好,这是独属于南开的特色”。不过,大环境上,很多天津的高校,尤其是不设艺术系的高校,学生的传统艺术培训不被学校看 重,支持力度小,经费也不到位,说到底就是对艺术观念存在偏差。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高校都应该转变这种思路,将包括曲艺在内的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与普通学科知识课程相辅的高校课程的两翼。

参考《中国曲艺名城评定命名和管理服务方法》,纵观已获得曲艺名城殊荣的城市,无一不在曲艺传习基地、演出场馆、曲艺广场街道以及成果参观、保护发扬上下了很大功夫,天津有着极强的曲艺实力,曲艺剧场遍布,曲艺演出纷呈,曲艺已深深植根于天津市民生活,接下来就是对天津曲艺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相关曲艺人才的培养。

不应拘泥于曲艺之乡名号,更不能拘泥于曲艺之乡名号,从曲艺之乡到曲艺名城的转变,这是对天津曲艺强劲实力的要求,更是对天津曲艺未来发展的要求。

  • 编辑:罗薇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