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自古以来,放风筝就是中国人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说起风筝,自然就想到津门三绝之一的“风筝魏”。2008年,“风筝魏”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百年历史的“风筝魏”,正从中国飞向世界。民间风筝手工艺人很多,他们大多是从小就喜欢风筝,痴迷风筝,慢慢地便把风筝作为了终生的事业。本次编者探访的“风筝魏”第四代传承人魏国秋就是这样的一位匠人。
走进“风筝魏风筝”店铺,只见一间不大的门面,装修简朴,墙上挂满了各式风筝,室内只有一套待客用的桌椅和一张工作桌,工作桌上摆满了材料,第五代传承人正在制作风筝。第四代传承人魏国秋老师看到我们来了后,连忙招呼我们坐下,边泡茶边跟我们聊起了风筝……
家学渊源 五代传承
“风筝魏”有上百年历史了。第一代是魏元泰,由于家境贫寒,魏元泰16岁就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魏元泰心灵手巧,肯下辛苦。学徒期间,遇到挑事的,要求他做出十丈的风筝,凭着聪慧真做出十丈长的蜈蚣风筝。四年学徒期满,他学会了做扎彩、风筝和其它小玩具的手艺,由父亲给他张罗在东门里大街开了一间扎采铺,起名“长清斋”,从此他就以做风筝为业。他除了做一般扎彩外,他还细心地、反复地研究观察蜻蜓、蝴蝶、老鹰、燕子等飞翔动物的身体、翅膀的比例关系和它们飞翔的动作姿态,然后潜心钻研,用在风筝的雕琢上。他每做一面风筝,他都要精雕细刻,反复试飞,逐回改进。经过第二代传承人魏慎行、第三代传承人魏永昌(当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后,现在由第四代传承人魏国秋掌门。
一生只干一件事 没做过第二份工作
魏国秋幼年受家庭环境熏陶,6岁开始学习绘画,从12岁起正式随祖父魏慎行、父亲魏永昌学习风筝制作技术。但他并不以此满足,进入天津工艺美术学院进修,1982年进入天津工艺美术厂工作。1997年工厂倒闭,没有收入来源的他靠亲戚接济维持生活,那时风筝也不景气,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这门手艺,反而更加深入研究风筝。
他在“长清斋魏记风筝作坊”里全面继承传统手工艺,吸取祖辈的精华,默默地做好风筝。魏国秋说到,“好风筝离不开对原材料的精挑细选。需要选用五年以上福建毛竹,风干后选用竹梢部分(竹子的外皮部分),因为这部分有弹性用火烤制后易成型,相比之下“瓤子”部分(竹子的内部)比较硬,做造型的时候易起刺儿。风筝都是左右对称,所以一根竹条往往要从中间划开一分为二,稍微偏了一点儿,两边可就不对称了,要想把一个风筝做的能够平稳放飞,得需要相当深厚的功力。”
劈竹子这一个环节就要一年时间磨炼,这一环节是为风筝骨架做准备。魏国秋的风筝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骨架采用立体结构,不用一针一线,使用传统家具的打眼扣榫结构。骨架全是穿眼儿,扣榫整体固定,可折可叠,便于携带。造型结构繁多,除平板式外,还有弓手式,立体式,串联式等。使用真丝绢裱糊,更具突破性地将风筝作成可拆散结构,可将风筝装到小盒中。绘画材料采用绢、无纺布、皮纸等不易破、不易跑色的材料,透光性也比较好,画完后风筝在空中栩栩如生。画工采用重线勾线和退酝法,既可以远看也可以近观。一般放风筝都要跑动,但放风筝魏的风筝不用跑,先观风势,如果是二级风,就拿二级风筝放,是三级风,就拿三级风筝放,站在原地,手上一松一紧,风筝就飞起来了。
魏国秋制作的风筝造型逼真,在1982年获风筝全国大赛第一名。1983年获天津市国际风筝会第一名。1993年参加中华民间绝活博览会进行工艺表演获一等奖。1994年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他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他的风筝不但可以放飞,还可以观赏,既有实用性又有收藏价值。他的作品即传统又现代,保持了造型多、彩绘真、特技精、飞行稳、重德操和常创新的特色。他制作的“锣鼓雁”,可在空中敲打出优美的音乐。“飞鹰”、“龙睛鱼”、“螃蟹”和“松鹤延年”等风筝作品是他的代表作。
风筝魏的风筝远销国外,供不应求,魏国秋也曾想过找代工厂或其他风筝厂家合作,把一些工艺交给其他厂家做,自己则做精加工。他找了很多家工厂,都不愿意做,工厂给的回复是:“您家的标准太高了,做不了。”于是,到现在风筝魏的风筝都是魏国秋自己家里人手工制作,没有机器现代化生产,也没有代工厂。魏国秋自豪地跟我们说:“我这辈子没干过第二份工作,一生只干这一件事儿。现在可以说,从做工到绘画我们家的技术都是世界一流的!”
紧跟时代潮流 不断推陈出新
魏国秋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也紧跟潮流,不断改进工艺,推出更符合现代人需求的风筝。过去风筝多是平面的,现在改成中间是鼓的,使其更加完美、逼真。飞鹰的骨架改良了,造型更逼真,到一定高度可以盘旋。最有趣地是,魏国秋发明了室内太极风筝,这种风筝可以在室内放飞,所需空间较小,用这种风筝可以做一套操,活动颈椎腰腿,非常适合上班族和学生。这种风筝在展销会上往往被大家抢购一空。
魏国秋说,新时代应该有新想法,老工艺不能停步不前,应该适当向更年轻的方向创新发展,让年轻人喜欢,这样自然有更多人想要学,愿意加入到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
教授风筝制作技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魏国秋如今很忙,除了做风筝,更多的时间用于推广和教授风筝制作技艺,经常去小学、中学和大学给学生们义务上课,有的学校都是定期去,一个月去一次,培养学生们对制作风筝的兴趣,也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也设置了DIY风筝课程,可以教做风筝的全部过程,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多来。他说:“孩子们会好奇风筝是怎么飞起来的,传统风筝是怎么制作的,为什么会有弯儿,用的材料是什么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提升,对传统技艺也更愿意了解。只要孩子们喜欢,我特别愿意教!”
目前,为了防止他人冒用“风筝魏”名号,魏国秋只在天津有两家店铺,没有设网店,顾客看中了风筝可以邮寄过去。他说,“这么做是为了保护“风筝魏”的名声,不能让顾客买到假的,名声要是坏了,这老手艺就要断啊,还有谁来继承呢?”或许正是这种一生只做一件事,把事做到极致的大国工匠精神和无私弘扬传统文化的品质,使得“风筝魏”飞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