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简短的14字,在诗人陆游的笔下便将竹马和风筝写活了,风筝摇曳长空的生动情景清晰呈现。在广博的中华文化中,放风筝早已是中华民族传统娱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而随着现代人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和空间的局限性,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少,传统风筝制作这门技艺也濒临失传。凭着对风筝技艺的热爱和传承民俗文化的责任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蕾还坚持在制作传统风筝的路上。
美术老师辞职成立工作室
张蕾师从曹氏风筝非遗第二代传承人孔令民,现为曹氏风筝非遗第三代传承人。她自幼学习美术,有着丰厚的美术基础。2002年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她进入汇文中学国际部当美术老师。
在工作中接触传统文化比较多,2003年,张蕾开始学习传统风筝制作并深深地爱上了这门传统技艺。随后她拜师孔令民,在师傅的指导下,张蕾发挥自身美术专业科班出身的优势,将风筝与西式绘画、多媒体制作相结合,传承并创新了曹氏风筝的传统技艺。
2005年,一心想干点事业的张蕾选择了辞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主做风筝,另外还做一些团扇等工艺品,更多的时候她是沉下心钻研风筝制作技艺。
风筝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曹氏风筝源于曹雪芹,谈到曹氏风筝特点时,张蕾表示,不同风筝的区别主要在骨架比例、制作手法和寓意上,每只风筝都有它的特点,曹氏风筝最大的特点是把它拟人化了。
复原传统风筝谱
风筝的制作工艺主要有扎、画、糊、放飞四个步骤,“扎,就是把竹子劈成合适的骨架;画就是画片儿,在风筝面上画上不同的图案;糊就是把骨架和画片儿结合在一起,然后放飞。”张蕾说,一个普通风筝大概需要十天的制作时间,但工艺复杂的风筝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比如说龙风筝、沙燕儿。在圈内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会做沙燕儿风筝才能称得上会做传统风筝。
北京沙燕是曹氏风筝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中国风筝的代表。张蕾说,传统风筝不同于现代风筝,骨架必须是竹子,面必须是绢或者纸质。而现代风筝的原材料多是尼龙或者玻璃钢。
业余时间,张蕾大量看书、临摹传统风筝谱,研究《南鹞北鸢考工志》,将曹氏风筝发展成为独特的手工艺术品,并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方式复原传统风筝谱,让具有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工艺、样式繁多的题材及浓郁的京城文化特色的传统曹氏风筝在现代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风筝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精巧独特的创作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得到了众多的认可。
2016年,北京市举办第四届技能大赛,张蕾参赛的作品沙燕儿获得装饰画项目铜奖,用风筝项目参赛的只有张蕾一个人。
非遗文化进社区和校园
数十年来对曹氏风筝技艺和文化内涵的学习研究,张蕾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她意识到风筝文化的传承不仅仅要将自己定位为传统文化的“翻译者”,还应坚持做好“宣传员”。
结合自己师范大学毕业后从事教学的丰富经验,张蕾积极响应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的号召和安排,从2014年开始,在北京的大学以及中小学进行非遗传承的风筝文化教学。主要讲授传统风筝制作的流程、文化内涵,如风筝的讲法、寓意等。
如今她已在首都师范大学、35中学、159中学等学校定期开展风筝课程,至今已累计为上万名中外学生授课,并于2009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张蕾致力于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年轻一代的心中,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风筝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
除了非遗文化进校园,张蕾从去年开始还积极参与非遗文化进西城社区活动中,“半年来我觉得老年人的需求更强烈,他们对传统技艺的学习更认真。”截止到目前,张蕾已经深入到大栅栏社区、广安门社区等西城十四五个社区居民中,教授了四五百名社区居民。
曹氏风筝名扬海外
中国人做风筝喜用蜻蜓或蝴蝶图案,比较讲究情调,而且寓意比较好,比如说往上飞是洪福齐天,往下飞是福从天降等等。而外国人比较重视空气动力学,讲究飞得更高、更远。但对于中国的传统风筝,老外的兴趣都很浓厚。
2015年春节,受到台湾方面的邀请,北京市的20多个非遗项目到台湾进行交流,张蕾带了三十多件展品,还有四五百件工艺品进行销售,结果不到两天的时间就被抢购一空。
2016年,张蕾再次受邀去泰国进行文化交流,除了展览,现场制作风筝工艺互动吸引了一众老外。
尽管曹氏风筝很受喜爱,但跟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曹氏风筝也面临着濒临失传、人才匮乏的窘境。张蕾说,全北京做曹氏风筝的不超过10人,估计全国也超不过100人。而且大部分做风筝的年龄都在五六十岁以上,年龄断层很厉害。
张蕾说,文化传承的实质就是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能够亲近文化瑰宝,领悟其中永恒的文化价值,进而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向心力。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将曹氏风筝技艺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并继续发扬。
“在学校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一些画风筝比较好的孩子,因此我所在的民间艺术家协会也会发展一些小会员,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对风筝文化、技艺多一些了解。也算为风筝技艺传承培养一些后备人才。”张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