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乡枕河

◀四碗茶
■申功晶 文/图
震泽古镇位于江苏苏州吴江西南,毗邻浙江,素有吴江“西大门”之称,古时此地被唤作“吴头越尾”。震泽古镇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托京杭大运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这个千年古镇除了古桥、古塔、古寺、古庙、古宅,还有一道别出心裁的地方特色小吃——四碗茶,这是土生土长的老震泽人逢年过节或招待贵宾必吃的一道茶。
“四碗茶”誉响震泽
要品尝地道的震泽四碗茶,得去宝塔街老字号“四碗茶楼”。震泽的四碗茶,分别盛在四个瓷碗里,看着就像四道精致的点心,连喝茶也讲究严格的次序:第一道是水潽鸡蛋茶,以前专门用来招待刚上门的毛脚女婿或毛脚媳妇,选两个农家土鸡蛋,涵“成双成对”之意,煮开起碗时兑入白糖盛入碗中,寓意以后夫妻生活“甜甜蜜蜜”,热气连着香气,嫩嫩的蛋黄,甜甜的糖水,吃进肚里十分消受;第二道茶,叫饭糍茶,相传寺庙中的僧人用此茶招待过明朝的永乐皇帝,因此又叫“待帝茶”。其原材料选自太湖边种植的优质糯米,放铁锅里用灶头煮,用饭铲铲一些煮好的糯米贴在锅底,研磨成一层薄薄的粉皮子,均匀贴在锅底四周,等皮边缘翘开后铲出,就是饭糍干了。抓一把饭糍干放置青花瓷碗里,撒上细糖,冲入沸水,用筷子捣匀,碗中饭糍白云片片、梨花朵朵,屋里清香四起,一碗喷香软糯的饭糍茶“诞生”了,入口爽滑,糯而不烂,一碗下肚,解渴耐饥;第三道茶熏青豆茶,亦是“看来似茶又非茶”,白瓷碗里主料熏青豆是用青毛豆在微弱炭火上慢慢熏烤出来,配料则五花八门:胡萝卜干、紫苏、陈皮、黑豆腐干……上面还浮着一层芝麻,红、白、黑、青,五颜六色的,煞是好看。端在手里清香扑鼻,轻轻啜上一口,更是清香无比。三碗茶喝光,腹中饱意大增,接下来的第四道茶——青绿茶出场,才算是真正的茶,这最后一碗茶,温润清肠,清新爽口,可以一边欣赏窗外风景,一边慢条斯理地喝。
“大宅门”名满江南
喝过四碗茶,在宝塔街上闲逛,来到了素有“江南大宅门”之称的师俭堂,师俭堂乃古镇望族首富“徐半镇”所建,徐氏世代经营米业、丝行、房地产,民间有谚“辑雅堂的房子,周坊元的儿子,徐寅阶的银子”。“师俭”二字出自《史记》“后世贤,师吾俭”典故,从堂名可以看出,徐富翁不但有钱,更有文化。师俭堂坐北朝南,由南到北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与寻常江南宅邸不同的是,一条街道将第一进行栈、商铺和第二进厅堂分割开来。师俭堂面阔五间、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中轴布局规整严谨,如果每一进大门洞开,站在第一进的河埠头,可以一眼望穿到最后一进的屏门,地势却渐次抬升,马头墙也一堵比一堵略高,寓意“步步高升”,这种官、商、儒三位一体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体现于此。师俭堂的雕刻散布于门楼、厅、廊、屋、亭长短窗裙板、椽檐等处,门楼用质地细腻的水磨青砖打造了惟妙惟肖的浮雕神话传说、历史戏剧故事;四面厅28扇细花透雕长短窗,藻井四方下垂木雕花篮雕有梅兰竹菊;厅外四角的四只牛腿雕有护法神像;裙枋上还雕有四意八宝、历史人物,美轮美奂,堪称一绝。
师俭堂内有一座迷你园林——锄经园,占地不足一亩。这个袖珍园林容纳了亭台楼阁、回廊假山、花草藤蔓,东壁回廊,起伏有致,西垒假山,上筑半亭;围墙上嵌空花漏窗,古意盎然。园内种植着桂花、广玉兰、枇杷、梅花,一年四季都有花可看。驻足庭院,遥想当年徐氏一门有钱有势,却仍造福乡里,轻财好义的徐学健设义塾、修桥梁、出粟助赈、收养弃婴……其子徐荣森设场施粥,其孙徐汝福在震泽设粥场济贫民、设丝捐公所、创立公典帮助乡民度过经济危机。历经百年风雨,它的建筑艺术价值让专家学者啧啧赞叹,它的主人急公好义的高风亮节世世代代回荡在震泽古镇的每一个角角落落。
待日落慈云夕照
据地方志记载,震泽有慈云夕照、飞阁风帆、复古桃源、虹桥晓眺、张墩怀古、普济钟声、康庄别墅等八大景观。一批批来震泽采风的摄影家扛着“长枪短炮”驻足禹迹桥下,等待着日落,对面迎河而立、黄墙黛瓦的慈云寺、慈云寺塔和古桥互为借景,构成了八景之一的最美“慈云夕照”。慈云寺塔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距今1750多年,它是一座翼角轻举、六面五层、玲珑挺秀的砖身木檐楼阁式塔,塔内有楼梯可攀爬至顶一览无遗。相传,孙权的小妹孙尚香被骗回到东吴娘家后,十分思念丈夫刘皇叔,于是,在震泽古镇建了这座慈云塔,常登高远眺以慰相思之苦。
横跨市河东首的禹迹桥是为纪念上古先贤大禹而建,距今已有三百年。石桥建成后, 乾隆爷坐着龙舟夜游震泽,当时正值皓月当空,拱桥、塔影交相辉映,看得风流天子心花怒放,赞不绝口,自此,“塔桥相映”就成了震泽古镇的标志性景观,后来著名的电影《林家铺子》《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都将此景纳入镜头,搬上银幕。周庄的双桥因旅美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而扬名天下,震泽也有属于自己的“双桥”,和禹迹桥自成“震泽双桥”的另一桥原本是一座水闸,震泽人独出心裁地把水闸改成了桥的模样,水闸桥与禹迹桥如一对恩爱夫妇携手相望,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