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先祖,经历过春夏随水草迁徙、秋冬掘地穴而居的生活。史书上有满族先祖“居深山穷谷,其路险阻,车马不通,夏则巢居,冬则穴处”、“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居无家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覆以上,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入处”等记载。巢居和穴处在今天看来,是异常落后的,但在那时代,却能保障满族先祖得以生存。因为巢居可以避免野兽的袭击,也防潮湿;穴处可以避严寒,穴灶可烤烧兽肉或烹煮食物。
到了辽代,满族先人开始有房屋,但却是春夏居其中,秋冬仍然挖地洞居住。这说明当时房屋的取暖问题还没有解决。
直到金代方才“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这种房屋构造,东北地区的大多数民族一直沿用了很长时间。因为它取材方便,经济实用,又有取暖设备。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满族民宅的特点。
所谓的“口袋房”,一般为三至五间,坐北朝南,门多开在东南,或在东山墙,也有中间开门的。满族民居的房门分为两扇门板,外门为花格门,在花格门上糊纸,这种形如口袋的房子,称之为“口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