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于市丨北京法源寺

  • 2017-11-12 19:01:05
  • 畅游西城

法源寺,原名悯忠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而且是市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刹。

  

据《元一统志》记载,寺始建于唐朝。是唐太宗“深悯忠义之士殁于戎事”,为悼念阵亡于辽东地区的将士盖的忠烈祠。但唐太宗回到长安没几年就去世了,武则天称帝后继续完成了该工程,并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

 

辽清宁三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如今,进入法源寺的寺门之后,还能看到一棵大白皮松(原有两棵),已经千岁高龄,就是辽代种下的。到了北宋末期,徽钦二帝被俘,有段时间宋钦宗赵桓就被囚禁在悯忠寺,金国的狼主们倒真会挑地方。一次完颜亮召集打马球,逼着文弱的宋钦宗上马参赛,结果跌下马背,被践踏而死。

北宋灭于金,南宋灭于元,南宋沦亡之后,大臣谢枋得隐居深山,结果被强行抬出来入仕,从南方押到元大都,也就是北京,住在悯忠寺里。谢枋得读寺里碑文,读到曹娥碑,深有所悟,“小女子犹尔,吾岂不若汝哉!”绝食而死,在历史上刻下了名字。而他的战友文天祥,慷慨就义于离悯忠寺二里地的菜市口,当时还叫柴市口。明朝正统二年,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满清立国后,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授戒法,并正式改为今名“法源寺”。

乾隆四十三年,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上。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突出了法源寺作为佛教律宗寺庙的重要地位。1949年以后,这座千年古刹得到政府保护,多次拨款维修。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也在这里召开。1980年,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使之成为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地址:西城区法源寺前街7号

交通路线:乘坐133、53路公交车到南横街路口西站下车

  • 编辑:杨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