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郊,占地188公顷,地势险峻,苍翠连绵,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这里自然风景资源优越,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包括了历史名园静宜园和古刹碧云寺等多处全国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西山风景名胜区和清代皇家“三山五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香山“二十八景”即指清代静宜园二十八景。
这些景是经乾隆命名题署的,分别为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舫、虚朗斋、璎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濠、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唳霜皋、香岩室、霞标蹬、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晞阳阿、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崦、玉华岫、森玉笏和隔云钟。截至2016年秋天,已经有十七景再现。本篇将介绍其中的部分景点。

勤政殿
勤政殿位于香山公园东门内,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勤政殿是清代皇帝在香山静宜园驻跸期间,处理朝政和接见王宫大臣的场所,由正殿、南北配殿、朝房、假山、月河、牌楼等组成,是静宜园二十八景的首景。勤政殿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存殿基。公园于2002年在原址上进行复建,2003年7月竣工。勤政殿是香山公园最具皇家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殿外牌匾为乾隆皇帝御笔题写。
香山寺
香山寺即是香山永安寺,原址坐落于香山公园南麓,依山而建,正面东向,寺区占地面积约5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900平方米,具有“前街、中寺、后苑”的独特风格。其前部有买卖街;中部寺院依山叠落,有接引佛殿、天王殿、圆灵应现殿;后苑有眼界宽厅、水月空明殿、薝卜香林阁、青霞寄逸楼等园林建筑。
香山寺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期,它“创自李唐,沿于辽金”。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金世宗重修香山寺,赐名“大永安寺”。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香山建起静宜园,香山永安寺被列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乾隆皇帝赐名“香山大永安禅寺”。该寺堪称中国古典禅寺与山地园林的完璧之作,其历史、艺术、美学、人文价值在国内罕见。
1860年,香山寺被英法联军焚毁。如今仅留下建筑台基和乾隆御笔的娑罗树碑、石屏等遗迹。
玉华岫
玉华岫位于香山中麓,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于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1999年,公园按照原貌在原址上进行复建后,正式对游客开放。玉华岫是一处精巧别致的园中之园,是小憩、品茶的好地方。由于此处视野开阔,是香山公园观赏红叶的最佳处。
香雾窟
香雾窟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03年,公园按照原貌在原址上进行复建后,正式对游客开放。香雾窟由三座院落和一个观景台组成。
蟾蜍峰
蟾蜍峰在香山公园的欢喜园内。欢喜园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是皇家游幸驻跸之所。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1997年,按原貌恢复了欢喜园,园内殿廊亭阁,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园外南侧峭壁上两块巨石,形似蟾蜍,张着嘴,鼓着肚,昂首西望。乾隆皇帝命名为“蟾蜍峰”。
隔云钟
隔云钟始建于清朝,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由于地势较高,时有雾起,每当夜幕初降或星辰乍隐时,在此聆听卧佛寺、宝胜寺、法海寺、大觉寺等古刹钟声,悠扬断续,此起彼伏,仿佛相互呼应,颇具静中之趣,故名隔云钟。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存亭基。1994年,按原貌复建,再现胜景。
栖月崖
栖月崖始建于清朝,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民国时期,改建私人别墅,并更名“栖月山庄”。1986年,对部分建筑进行修复。

翠微亭
翠微亭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因此地处于古树,绿荫,沟壑,山岩之间,故有"翠微"之称,此处可览四时之胜,特别以入夏为最妙。1991年复建,又移杏树,再现明代春现杏花之景。乾隆皇帝曾在此亲笔御题“翠微亭”诗一首。
青未了
青未了位于静翠湖上方,处于南山最东端凸出位置,站着公园东门广场即可看到此亭,选址之处视野极好,即可远眺京城胜景,又能近瞻南山十万红叶林区全貌,为五间四面环廊的歇山式殿阁。乾隆皇帝取杜甫《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为此景命名。彩画做法为清中期金线云秋木苏式彩画。
绚秋林
绚秋林位于玉乳泉上方,建筑为四面出轩的单檐十字歇山式方亭,西侧巨石林立有乾隆镌题的“叠翠”、“萝屏”、“翠云堆”、“留青”等石刻。乾隆御制《绚秋林》诗序中曰:“山中之树,嘉者有松、有桧、有槐、有榆、最大者有银杏、有枫,深秋霜老,丹黄朱翠,幻色炫采。朝旭初射,夕阳返照,绮缬不足拟其丽,巧匠设色不能穷其工。”
璎珞岩璎珞岩始建于明代,是一处人工叠成的石山,有泉水流下,俗称"小瀑布",淙淙水声,悦耳动听,上边建有小亭匾书"清音",再后敞厅匾书康熙题名"绿筠深处"。《日下旧闻考》称这里:"亭之胜以耳受,岩之胜以目谋,澡濯神明,斯为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