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
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面积22余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园内有辽柏、社稷祭坛、中山堂、保卫和平坊、兰亭碑亭、格言亭、蕙芳园、唐花坞等著名景观。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精品公园。2011年被评为AAAA级景区。
保卫和平坊原名"克林德碑",建于1901年,1900年6月间,我国义和团群众杀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1901年9月,清政府同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其中规定了"在遇害处所竖立铭志之碑"的卖国条文,不久便在东单建立了克林德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1919年将其移建此处,改名"公理战胜"坊。1952年,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友好会议",决定将此坊改名为"保卫和平"坊。"保卫和平"四个字为郭沫若同志所题。
社稷坛祭坛(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内坛核心区,正方形、三层,高0.96米,上层周长15.95米,中层周长16.9米,下层周长17.85米,四面各设四步台阶,青白石砌筑。上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中山公园古树名木以柏树为主,按类别可以分为侧柏和桧柏,共计602株,此外还有4株古国槐和6株名木云杉。园内古柏大多为明代初修建社稷坛时种植,采用坛庙园林的种植手法,围绕坛墙四周规则排列,株行距统一,纵横排列。南坛门外的粗壮古柏为辽代兴国寺的遗物,历经千年,故称“辽柏”。中山辽柏是北京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柏树。
亭内有一块石碑和八根刻有文字的石柱。石碑高六尺,宽五尺,厚一尺,正面刻有晋永和九年《兰亭修褉图》及《题记》,阴面刻有清高宗御制诗,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中的一个景点,1917年从圆明园购买运来。“兰亭八柱”上所刻的是我国历朝书法大家柳公权、虞世南、楚遂良、董其昌、冯承素及乾隆帝临摹的《兰亭集序》帖。2009年公园加玻璃罩予以保护。
来今雨轩茶社,建于 1915 年,由当时中山公园董事会发起成立,轩名为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所定,取自杜甫《秋述》诗小序 "秋,杜子卧病长安次旅,多雨生鱼,青苔及塌,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 " 旧雨 " 指旧友, " 今雨 " 指新友, " 来今雨 " 意谓新旧朋友来此欢聚。原匾额由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题写匾额。落款是水竹邨人,现匾额已不存。
长廊建于1924年,黑瓦卷棚过陇脊屋面,两山为悬山,梅花方柱,柱间垫枋下装吊挂楣子、花牙,柱下装木坐凳及坐凳楣子。1931年,水榭段长廊续建。1970年,因建设工程施工,长廊被全部拆除。1971年,在原址重建。恢复后的长廊饰以千余幅山水、花鸟、典故苏式彩画,共271间,垂花门7座,将公园南门、游客服务中心、来今雨轩茶社、唐花坞、兰亭碑亭、水榭等景点景区巧妙衔接,蜿蜒回转,步移景异。长廊总体建筑面积2235平方米。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中华路4号(天安门西侧)
门票:3元/人 塘花坞和惠芳园联票5元/人(郁金香花展期间10元)
电话:010-6605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