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乐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武烈河东岸,建筑为汉藏结合式,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名为”普乐寺“,即天下统一,普天同乐,也寄托了乾隆皇帝要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同避暑山庄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普乐寺平面呈长方形,是承德外八庙中唯一一座坐东向西的寺庙,是按照内蒙章嘉活佛的建议,为接待少数民族宗教领袖而建造的。寺院面对避暑山庄,呈众星拱月之势,象征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普乐寺山门为单檐歇山顶,山门内有钟鼓楼、天王殿、宗印殿等建筑。天王殿,单檐歇山顶。布瓦绿剪边,内有四天王、大肚弥勒和韦驮像。宗印殿是正殿,重檐歇山顶,殿脊用彩色琉璃瓦拼合成云龙图案,脊正中有大型琉璃宝塔。殿侧有琉璃“八宝”浮雕。殿内供释迦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
三尊佛后各蹲着护法神:一只大鹏金翅鸟。两侧有八大菩萨塑像。普乐寺后半部藏式主体建筑称经坛,是集会讲道祭祀之所。它共有三层,主殿称“旭光阁”,外观极似北京天坛祈年殿。阁中须弥座上的主体“曼陀罗”上有一尊铜制的藏传佛教的佛像,即“上乐王佛”,又称“欢喜佛”。阁内的天花藻井,在外八庙诸寺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寺庙正门右侧有一条通往磬锤峰的幽深小路,沿途上山,便可欣赏普宁寺外围全貌。
初春时节大概是普乐寺最美的时候。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更加令人赏心悦目。拾阶寻路,视野越来越宽阔。远处的城区依稀可见,登临至高点,与安远庙和普陀宗乘之庙遥遥相望。清风、艳阳、鸟鸣、花香,置身其中,仿佛视觉、听觉、嗅觉都被无限放大,只觉得任何享受都不如当下一刻的清闲时光。
比起普宁寺的香火和小布达拉宫的雄伟,普乐寺便是另外一种存在。她远离喧嚣,虽少有人问津,但自有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