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北京潭柘紫石砚有限公司园区内的国砚艺术馆,各种各样的砚台琳琅满目。这里陈列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砚30多种,二层陈列着100多方历代古砚。展厅里北京潭柘紫石砚占据主角地位,精彩绽放。如套砚《国砚·五行》以“金木水火土”为主题展示,馆中还有大量赞誉潭柘紫石砚的名人书画作品,令人赏心悦目。
北京潭柘紫石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紫石砚厂,于2012年9月完成企业改制。现有雕刻技术人员28人、美院设计师2人,主要经营潭柘紫石砚、紫石工艺美术品加工,同时传承着潭柘紫石砚雕刻制作技艺。
砚台是用来研磨色料的工具,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将商殷时代用瓦片或石片作为研磨的工具可称为砚台的话,那么,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就端砚而言,始于初唐,也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砚台的功能有两个,一是“下墨”,利用摩擦将墨条上的墨“蹭”下来,太粗糙了费墨,像瓷盘子一样光滑的又蹭不下来墨;二是发墨,在研磨的过程中,通过砚台上极微小的颗粒,让固体的墨溶化在水中,研磨出浓稠发亮的墨汁来,这是评判砚台品质的标准。经鉴定,潭柘紫石砚的石料产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附近山上二叠纪红庙岭地层土,与端歙砚石同属一大类,都属于沉积岩。当年鉴定专家还在15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对两者做了比较,潭柘紫石的粒径小于端石的粒径,二者相差0.4微米。紫石当中有一种名叫红柱石的成分,硬度达到7左右,也就是说紫石砚能将墨研磨得更加充分。
建国后,党和政府关心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潭柘紫石砚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研究课题,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隐迹多年的潭柘紫石砚制作技艺得到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北京市星火计划落地门头沟区,对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和生产加工进行挖掘、研究、整理,并广为传承。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正西偏南,属太行山脉。土壤属地带性褐土,分为山地草甸、山地棕壤、褐土三大类;永定河穿区而过,河道长100余公里。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和气候,使这里的植被森林茂密,物种繁盛,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矿产有煤、石灰岩、花岗岩、大理石、紫石等20多种。
潭柘紫石砚所用的原料潭柘紫石,形成于古生代的二叠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紫石比钢筋混凝土的密度还要大,也就是同等立方米的材料紫石更重,1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是2.5吨,而紫石则是2.9吨。紫石略有紫红色细小颗粒,且带有“白垩斑”,间有石核呈眼状。质地细滑,酷似蜡质,在阳光下看似有闪光颗粒。
潭柘紫石砚设计上仿明清古砚,造型古朴典雅,色泽深紫,图饰简练美观,刀法浅刻有力,线条明快流畅。经著名书画家朱学范、赵朴初、启功等试用,鉴评为“石质细腻,晶莹温润,研制无声,易于发墨,而且经久不干。具有不吸水、不耗墨、不损笔毫”等特点。因其质地坚实,能传百代,且为文人所钟爱。中国书协原主席启功先生为潭柘紫石砚题赋:“巧断燕山骨,名标潭柘寺。发墨最宜书,日写千万字。”
上世纪80年代,在门头沟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布在门头沟地区、从事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传承的制砚工匠们,大展身手,亮出多年绝技,继承明清宫廷古砚的精髓,制作出一些精品、名品。造型古朴典雅,图饰大气美观,刀法圆润朴秀,填补丰富了北京市场砚雕的空白。
潭柘紫石砚制作的主要工具有凿、铲、刻刀、锉、钻、锯、手锤、台钳、车床、切石机等十几种,每一种工具都具有不同的形状、尺寸和用途,如:铲就有平铲、斜铲、半圆铲等几个规格,最小的只有5毫米,宽的有15-20毫米不等。通过这些工具的使用,表现出砚的不同形制和艺术手法,展现出作品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紫石砚雕刻技艺自明代传承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主要工艺流程有开山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工序,技法可分为“凿、戳、铲、刨、镂、雕、刻、刮、钻、刺、锉、磨”等多种,其中开山采石是第一步,但现如今已经省略掉这一步,这是因为国家有自然资源保护的要求,禁止开山采石。目前在国砚艺术馆门前堆放的石料是仅存的制作砚台的原材料,如何让存放在这里的每一块形状各异的紫石绽放出艺术之花,精雕细琢成为宝砚,是给石砚雕刻工匠们提出的课题,也是挑战。
雕刻,是砚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块天然朴实的石头,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在创作设计方案确定后,雕刻的过程十分关键。这个过程处理得当是锦上添花,处理不当就会画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雕刻工匠要对砚璞因材施艺,因石构图,还要根据砚璞的石质,去粗存精,认真构思,并考虑题材、立意、构图、形制,以及雕刻技法,如刀法、刀路。雕刻刀法要有力,线条明快流畅,玲珑浮凸,一目了然。雕刻主要有深刀与浅刀之分,深刀也称高深雕,浅刀也称低浮雕,还有细刻、线刻,有时还需要适当的通雕,即镂空等。
采用什么雕刻刀法和技法,要视题材和形状及砚式而定,如要表现刚健豪放的,多采取以深刀刻为主,适当穿插浅刀雕刻和细刻;要表现精致古朴、含蓄的,则以浅刀雕刻、线刻、细刻为主。总之,细刻和线刻均属“工精艺巧”之“工精”部分。细刻要求雕刻精细、准确、生动,线刻则要线条细、流畅、繁而不乱、繁简得当。雕刻的技法多样,圆雕、透雕、浮雕、阴刻等各种雕工手段交错运用。最考验雕刻技术的便是水波纹,一条条水纹刻出来,条理清楚,间距相同,水波纹自然流畅。上好的潭柘紫石砚成品雕刻细腻,无磨痕、无瑕疵。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潭柘紫石砚制作技艺历经数百年,厚积薄发,陆续研制出220个花色品种,有花卉砚、祥禽瑞兽砚、水族砚、仿古砚等1200余方。当年在琉璃厂“一得阁”举办展销活动,邀请了著名书画家当场试砚,赋诗题词,一时间潭柘紫石砚轰动京城,名扬天下。
紫石砚雕刻技艺历经明清两代,潭柘紫石砚制作由宫廷管理,清末清宫造办处工匠洪国森(1866—1955年),曾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制过石砚。清朝后期洪国森离开宫廷,在琉璃厂创办了经营文房四宝的清辉阁,意为“延续清宫艺术之辉煌”。洪国森有两位徒弟,一位是自己的外甥杨俊明(1912—1994年),杨俊明12岁开始跟舅舅洪国森学制砚台,另一位名叫权希军,二人技艺精湛。1987年,经著名书法艺术家启功先生的引荐,杨俊明、权希军又分别带徒弟,将技艺传承花开两条支脉。由杨俊明一脉传承给下一代何宝森、李德利、孔繁明和陆永庆,之后,孔繁明将技艺传承给儿子孔祥斌及谢彦明、赵金会、程素枝等人,谢彦明又将技艺传承给但堂标、王鹏二人,孔祥斌带弟子李小民,赵金会带弟子孙倩,程素枝带弟子严肃凤;由权希军这一脉传承给尚征武、童岩林、张志华、梁海英、马富芬等,尚征武又带弟子郑钧炜、杨立冬,张志华带弟子许鹏奇,马富芬带弟子汪炜、庄建国,梁海英带弟子白云、麻海英。至今,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传承已达四代以上,传承谱系清晰,传承群体广泛。
其中,杨俊明徒弟之一孔繁明,曾任北京潭柘紫石砚厂厂长,现在是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任职期间他带领工匠师傅们雕刻出一方方潭柘紫石砚精品,被市政府和有关领导作为礼品,赠与国际友人和知名人士收藏、使用。
传承人许鹏奇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1996年,他系统学习了北京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2012年成为北京潭柘紫石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他系统掌握了北京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的历史和传统技艺,参与编写了《潭柘紫石砚》一书,并于2013年12月由时代文化出版社出版,目前该书已列入《中国砚典系列丛书》之一。
为了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北京潭柘紫石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富芬等砚雕传承人通过进校园、社区、农村,每年定期举办砚雕技艺培训班,将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广泛传承。先后在北京工美技校、海淀民族小学、门头沟区大峪二小、黑山小学等十余所学校开办课程,让学生体会到了非遗项目绝佳的技艺,也传承着民族精神,成为对学生们进行德育、美育教育内容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潭柘紫石砚被列入《中国名砚揽胜》一书之“北方名砚”篇,现存世精品主要有《颐和园巨砚》《九龙百龟砚》《团城八怪砚》《海鳌砚》《乾隆石鼓砚》《长城巨龙砚》等,皆被各博物馆和文人名家收藏。
潭柘紫石砚传承至今,已不是单纯的文具,砚饰愈趋繁缛,雕镂日见纤细。未来,制砚技艺传承面临有两大难题,一是紫石砚雕刻技艺是纯手工制作,工艺流程都是手口相传,现在能够精心学习雕刻的人越来越少,砚雕刻技艺面临失传;二是原料的匮乏,门头沟的紫石已经不能开采了,现在能做到的就是进一步挖掘紫石砚雕刻技艺的相关历史文化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实物、专著等,挖掘历史文化,让宝砚雕刻技艺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