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地处冀豫两省交界,古时称邺,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此筑邺城,此后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今天带您走进位于临漳县的铜雀三台遗址公园。
说起临漳,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谈到邺城,大家就很熟悉,因为它是“三国胜地、六朝古都”,因为它与一代枭雄曹操有着不解之缘,也因为它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是北朝时期的佛教中心。临漳地处冀豫两省交界,古时称邺,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此始筑邺城,此后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近400年之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留下了鬼谷子文化、西门豹文化、都城建设文化、建安文化、成语典故文化、佛教文化等众多文化脉系。
战国时,纵横鼻祖、兵家祖师鬼谷子诞生于邺城镇谷子村、盐食村一带,造福一方百姓;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破“河伯娶妇”陋习,投巫治吏,开渠灌田;西楚霸王项羽攻秦时在漳河“破釜沉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攻占邺城,邺城成为曹魏王都,曹操在这里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
邺城的城市布局中轴线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区分明显,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后来的长安城、洛阳城、北京城乃至日本的都城建筑都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曹操以邺为都,习文讲武,招贤屯田,筑铜雀、金凤、冰井三台,“三曹”“七子”始创“建安文学”,留下千古绝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辉煌诗篇。曹操以邺城为根据地,逐袁术、败张绣、击刘备、征乌桓,逐步统一中国北方。
东魏、北齐时期,佛教成为国教,邺城做为国都,成为了全国佛教传播活动的中心。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国寺庙有三万所,僧尼近八万人。邺城佛教上承北魏传统、下启隋唐宗派,从佛经翻译传播到佛寺格局、佛像造形等方面均形成了独特的“邺城模式”,在中国佛教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千四百年后的今天,面积广大的邺城遗址上,保存着铜雀三台、地下潜伏城门、皇家佛寺塔基、曹魏古柏、朱明门、广德门、古城墙、千佛埋藏坑和鬼谷子故里、鬼谷子诞生地等多处名扬中外的遗址和遗迹。
2002年,在临漳县习文乡考古发掘一处东魏北齐大型佛寺遗址,是迄今我国发现最大的级别的佛寺遗址,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2年在邺城遗址附近发掘了一处佛造像埋藏坑,一次出土佛造像2895件(块),其数量之多、品相之美、材质之高,震惊世人。
依托邺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和遗存,临漳县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先后建设了铜雀三台遗址公园、邺城博物馆、佛造像博物馆、邺令公园、邺城公园、鬼谷子文化产业园、金凤公园、建安文学馆等一批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访古探幽。
铜雀三台遗址公园依托邺城遗址而建,位于遗址的西北部,公园占地230亩,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创意旅游目的地”、亚洲金旅奖“最具文化特色风景名胜区”和“最具投资价值旅游景区”、“河北省第三批省级科普基地”等荣誉称号,是人们了解曹魏历史的代表性场所。
公园内现有金凤台遗址、铜雀台遗址、文昌阁、碑廊和曹操转军洞、曹操塑像、文物陈列馆、建安七子馆、点将台、三台复原展示、邺城西城墙复原展示及遗址现状展示馆等,生动直观地展示了邺城文化魅力。
文昌阁是公园内的一个重要景点,初建于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至今已有360余年的历史。阁楼上供奉的是文昌帝君。
来到这里不得不登金凤台,这是邺城遗址地表之上唯一代表性遗存。
金凤台原名金虎台,为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所建。据史书记载,当时台高8丈,有房屋135间。现存的金凤台夯土遗址比较完整。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0米,高12米,登上台顶可观看文物陈列、建安人物陈列及邺城沙盘。金凤台西侧的一个地道就是曹操的“转军洞”。曹操建三台时,以一个军事家的眼光,在台下修了一条暗道,名曰“转军洞”。与台西6公里之外的讲武城兵营相通。邺城一旦被围困,即可从这条暗道迅速转运兵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民间有“曹操兵数不清”的说法,相传曹操曾在邺城举行了一个盛大的阅兵式,请当时羁留在邺城的关羽参与检阅。阅兵开始后,只见曹兵阵容强大,兵马雄壮,甚是壮观。关羽有心摸清曹兵虚实。但他点来点去,怎么也点不清曹兵数目。后来心生一计,趁曹操不备,关羽用佩剑将一匹战马的尾巴削掉一截,仔细观察了一会儿,见这匹马又转了过来,才弄清楚曹军数量,正所谓“兵不厌诈”。
铜雀三台遗址公园的其他景点,等待着大家前来细细品味。
地址:邯郸市临漳县北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