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石窟 千年王朝的荣光与衰败

  • 2020-03-25 17:47:20
  • 河北旅游网

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是我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被认为是继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之后的中国第五大石窟。

北齐,一个由鲜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武定八年(550),孝静帝禅位于高欢次子高洋,建立了北齐政权。从《资治通鉴》的记载可以知道,(在"东魏武定五年已有石窟佛寺可供'塞之'"),石窟的凿刻时间在东魏武定五年(547年)之前,当时高氏父子实际掌握着东魏的政权,这时期佛的造像,形体敦厚结实,表现出北齐民族的强健和豪迈,有着高氏父子野心勃勃的“形象标识”。(不出三年,便将东魏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齐)。

所以说,佛教文化与帝王形象融合是响堂山石窟最大的特点。形体敦厚结实,面稍丰满,高鼻长目。结跏趺或半结跏趺坐于园莲座上,衣纹疏宕,成不规则阶梯状布于全身,佛衣下摆铺于座面。声闻弟子面型与菩萨同,体态浑圆,衣式简洁明快,下身也与菩萨相似,有"曹衣出水"之风。身体比例上略显上长下短。

响堂山全山尚存石窟30座、摩崖造像450余龛,雕像4300余尊,分南北响堂和水浴寺三处,北响堂石窟是皇家石窟,保存相对完好,现存大小洞窟9个。以北响堂的大佛洞、刻经洞以及南响堂的千佛洞最为精彩。

响堂山最早开凿的北响堂第九窟暨大佛洞,洞窟进深、面阔均为12米,高达12.5米,全窟大小造像151尊,窟内装饰的火焰宝珠、宝相花、行云、天龙、飞天等,本尊释迦牟尼坐像高达3.5米,神气秀逸端庄,形体敦厚结实,巍然端坐在长方形覆莲须弥座上,衣纹表现为阶梯式,给人一种纯朴、粗犷而又生硬的感觉。

窟内,环窟室壁脚一周,雕刻题材均为供养人和博山炉,物象内没有任何雕饰,其细部的表现用彩绘完成。这种石窟雕刻+壁画彩绘也成为了响堂山的一种风格。相传,这种继承了汉墓中画像石、画像砖的传统,与此窟拟作高欢陵墓有关系。

和大佛洞类似,第三窟刻经洞因刻有佛教的经文而得名。公元568年,北齐晋昌郡开国公唐邕,在刻经洞书写了《维摩诘经》四部,开创了中国在石壁上大规模镌刻佛经历史的先河,唐邕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刻经第一人。唐邕所书以楷法写隶间有篆意,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刻经研究专家罗昭先生赞叹其为“中华第一刻经”,认为其艺术价值可与王羲之《兰亭序》媲美。而最能给人带来视觉震撼的,是南响堂中的第七窟。因为洞窟四壁满布大小不一的佛像1028尊,千佛洞由此得名。

窟顶正中为莲花藻井,四周飞绕八个飞天,以宝珠为中心,两两相对,其中两对四身为为伎乐天,手执横笛、琵琶、箜篌、笙;一对为歌舞天,一对为供养天,个个身体曲线优美,衣带飘荡,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天国世界。

响堂山开凿造像跨越千年,历经劫难。在响堂山北齐石窟开凿后不久便遭遇了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北周武帝的灭佛,使响堂山遭遇了第一次的破坏,南响堂第一窟、第二窟、第六窟门口两侧的力士像便是武帝灭佛时期毁坏掉的,隋代对毁坏的造像进行了重修和补凿。

据《续高僧传》载:“武平五年邺都庄严寺、定国寺、兴圣寺、总山寺僧一百余名,于鼓山石窟寺坐禅,”此时也名为“鼓山石窟寺”。北齐天统年间,因其规模已 大,有鬼斧神功之势,改名为“智力寺。”北宋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改名为常乐寺至今,有“河朔第一古寺”之称。后常乐寺遗址出土文物近200件,从佛教造像的数量和精美程度可以看出常乐寺当年的辉煌。

  • 编辑:万玉航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