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古镇
坐落于津城西厢的杨柳青古镇,原为冀州,乃古九州之一,春秋时地处幽燕。明永乐十三年,京杭大运河贯通,杨柳青漕运兴起,成为北方商业重镇。杨柳青建置可远溯至北宋景德年间,黄河泛滥,河水冲决,汇流东下,因名“流口”,宋军在此屯兵植柳改称“柳口”,逐渐形成聚落。金代贞祐二年设柳口镇,为建置之始。元代至正三年,文人揭傒斯游历至此,赋杨柳青谣,杨柳青之名始见于文字。清代乾隆下江南舟行至此,见堤岸杨柳青青,欣然赐名杨柳青。
旧时杨柳青有寺庙庵堂祠众多,印证了这座古城“以道养德,以佛洽心”的朴素信仰;杨柳青人“赶大营”成就了中国近代商贸史上的旷世之举,顽强的商业基因繁衍了杨柳青深厚的绅商文化。四方名士和文人墨客来此集会、讲学,杨柳青的故事保存在街头里巷的青砖黛瓦中,保存在潺潺不息的运河流水中。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古镇最著名的是当地的木版年画,勾、刻、印、绘、裱样样都是绝活儿。传说杨柳青做年画的习俗是从运河上带来的南方画派与京津地方文化的融合,但如今杨柳青人则更相信是杨柳青独特的风俗人情成就了流传百年的年画创作。
古杨柳青人以水为财,且以儿女子孙的数量作为一家兴旺的标准,所以最初的年画造型多为孩子抱着一个大鱼,寓意新的一年兴旺多财,家喻户晓的年画作品《莲年有余》便取材于此。或许是机缘巧合,当年的年画娃娃一炮而红后,各类年画画派便纷纷而出,戏曲类的、娃娃类的、神像类的、民俗类的,不可胜举,但也正因如此,杨柳青人能将自己心里的向往与祝愿毫无遮掩地袒露在画布上。
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年画,缸鱼题材来源于杨柳青地区的独特民俗。大年初二那天,杨柳青人有用缸鱼接财神的说法,在对霍庆有(霍庆有,杨柳青年画传承人,长年致力于杨柳青年画的传承和发展)老师的采访中,霍老师回忆:“我记得小时候,这个鱼最得利的时候是初二接财神。那时候都是家家到河边去挑水,你给我家送,我给你家送,水就是‘财’,借这个吉祥意思。不过,对于每家每户而言,缸鱼的实用功能更为重要,每家的缸根边儿都插着个小竹竿儿,咱们这个河水都是黄泥,家家用石矾给拍碎了撒在缸里头,拿小竹竿上缸里搅,搅成个漩窝,嗡——,从这个漩窝儿发白、发清,泥就往下沉。要想喝的时候,就看缸鱼的了。缸鱼要是倒映在缸里,水就是清的。你拿瓢一舀,水就咣当,倒映在缸里的鱼好像摆着尾浮一样,所以就说‘富富余余’,借着这个音,又好听,又借着这个看水清不清。”据霍老师说,在当地,无论多穷的家,都一定不会缺缸鱼、灶王爷、门神这三个画。
在杨柳青,年画贴的可有讲究。年画一般得二十九那天才贴,除了年画,还得贴对子,贴吊钱,贴猪拱门,家家都得热闹起来。不过每家每户贴什么年画,不仅得根据个人喜好来,还得根据身份背景来。比如农民就不会贴《当朝一品》《竹林七贤》这类的年画,他们爱贴与农村生活对口儿的《五谷丰登》《大过新年》《庄稼忙》,而官宦人家则多选择《当朝一品》《加官进禄》这类的作品,文人雅士多好《渔樵耕读》《竹林七贤》等相关题材,因此在这里想要辨别一家人的身份地位,只要进屋看看房里的年画便可略晓一二。
不过在当时,买卖年画可不像如今这般方便,得到特定的售卖年画的商店里才能购买、定制自己喜爱的年画作品。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年画的买卖多是由年画的制作人,将做好的年画装在一个包袱里捆成一摞儿,然后拿着这个包袱走街串巷,若是碰到热情人家,听说是杨柳青过来的卖画人,还会积极地推荐给街坊邻居。
除去充满着人间趣味的木版年画,吉祥胡同的“任花样子”线条流畅、秀美可观;扎、糊、绘、放的杨柳青风筝别具一格;精致玲珑的砖雕则造型多样、寓意吉祥。千百年载,杨柳青的巧手能匠已来去无数代,但在这刀、剪、笔、錾中所保留下的工匠精神,是古镇不会消磨的记忆。
不知是不是年画点燃了杨柳青人对喜庆氛围的执着,相对于其他古城中安静的咖啡馆、CD店,这里更多的是走街串巷的花会演出。杨柳青花会艺术始于明、盛于清,至今仍有流传。“三佛会”“高跷会”“旱船会”等花会敲锣打鼓,场面既壮观,又妙趣横生。而颇有名气的“狮子会”,则舞姿优美,动作多变,将狮子的形态丝毫不差地表现了出来,令人不由地发笑称奇;而“龙灯会”上则由人持节把使龙体上下翻飞,多姿多态,令人拍手叫好。不过,看花会的时候也别错过独具特色的杨柳青小吃,桂花味儿的酥糖,入口不化的醇香槟郎糕,以及任记切糕凉果,皆是舌尖上不容错过的杨柳青。当然若是花会看疲了,或是古镇逛累了,来一碗杨柳青独有的茶汤,满嘴滋味,好不满足。
千年古镇百年画,画中有城城中画。杨柳青古镇穿越历史长河保留下来的古老记忆,皆在这一笔一画中闪烁发光,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