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坡寺
龙坡寺在县东北8千米北高昌村西北浊鹿山,据《方舆胜览》载:“与望都山斜对,俗称龙坡寺,望都县有浊鹿山。”山上原有寺,清末已无存。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曾在遗址处修建炮楼,扼制进山要道,1944年11月被八路军云彪支队攻占烧毁,现房屋基础尚存。
古人诵咏
游龙坡
古志称龙坡,新碑称龙坡。
龙之为物灵,字殊义非讹。
五点高昌烟,攒簇纤秾螺。
殿宇既宏敞,西阁尤巍峨。
缔构榛莽余,众力资檀那。
不有焚修功,如此精舍何?
(清)唐县知县 王恪
革命故事
十分钟的战斗
1944年,活跃在唐县、望都一带的晋察冀军区云彪支队,决定拔除北高昌炮楼,扫除八路军出入山区活动的障碍。
初冬的一天,云彪支队支队长段志清和政委葛振跃正在反复研究作战方案。这时,派出的侦察员回来了。段志清说:“小刘,快坐下,先喝口水再说情况。”侦察员小刘一屁股坐在炕沿上,拿出一张草图说:“支队长,情况是这样的:北高昌村在唐县城东北12里,唐县通完县的公路从村南经过。北面是放水村,西南是淑吕村,西北是庆都山和峪山山口。敌人的炮楼修在村西边的浊鹿山上,砖木结构,3层,门向东开;1—2层有一个可拉起来的楼梯。炮楼的南北侧各有3间平房,周围筑有高3米、厚一米的石墙,大门朝东,门楼上有岗亭。外围设一道鹿砦和一道列桩铁丝网。这个据点还修有封锁沟,与放水、淑吕等炮楼连在一起,是个控制山口要道的重要据点。”
支队长段志清问:“敌军部署情况怎么样?”侦察员小刘说:“除了少数日军外,主要是唐县的伪警备队一个中队,有100多人。”
支队政委葛振跃接着问:“北高昌村的群众基础如何?”侦察员小刘说:“村党支部很坚强,群众抗日情绪特别高涨。”段志清听后命令道:“一排长,你和小刘一起,带一个班,再去北高昌,找支部书记刘孟甲、游击队长刘庆主联系,取得村党支部的配合,利用联络员给敌人运粮送水的机会,进入炮楼,查明敌人的详细情况。”
一排长带队完成任务回来后,支队首长又综合分析了敌情,觉得敌人凭坚据守,不宜强攻;敌出动鬼没,也不宜伏击。但是,这个炮楼的敌人没有遭受过沉重打击,骄横麻痹,戒备松懈,经常强迫北高昌村群众送柴送水。于是,便决定在群众掩护下,乔装打扮,乘往炮楼送东西的机会,巧袭歼敌。
11月12日晚,支队长段志清下达了作战命令:“支队手枪班选5名侦察员,乘敌人人枪分离去院内食堂吃饭的时候,化装成群众混入敌据点,夺占炮楼。二中队隐蔽在村西高房上,见到侦察员摇白毛巾的进攻信号,便里打外攻,全歼守敌。四中队隐蔽在村东南侧,随时阻击增援的敌军。整个战斗要快打快撤。”
11月13日7点多钟,正好是敌人开早饭的时间,化装好的5名侦察员挑水担柴,大步向炮楼走去。刚走近大门,岗亭上的敌哨见来的人很面生,就端枪大喊:“站住,干什么的!”侦察员应道:“我们是北高昌村的,给你们送水送柴禾来了。”“怎么没见过你们?”“我们来的少,来多了不就认识了。”敌哨兵一边问一边大声向炮楼上报告。这时,伪中队长刚刚从床上爬起来,还伸着懒腰打哈欠,听到哨兵报告,便放下楼梯,想前来盘问个究竟。说时迟,那时快,就见一名侦察员迅即放下担子,从身上拔出双枪,一枪将敌哨击毙,随后快步冲入院内,又一枪把中队长打死。5名侦察员飞也似地登梯上楼,蹭蹭几下就拉起楼梯,从而切断了炮楼内外的联系。侦察班长一声喊:“同志们,冲上楼顶,占领炮楼!”炮楼顶上有两个岗哨,见有人上来,拼命抵抗,边打枪边喊叫:“不好啦!八路来啦!”有一个岗哨跑到炮楼顶上,刚一露头就被二中队机枪手发现,“突、突、突……”一梭子子弹打来,敌哨就没命了。另一个也被侦察员们生擒活捉。这时候,饭堂里的敌人听见枪响,可炸了营啦,纷纷扔下饭碗,蜂拥着奔向楼梯口,企图夺门上楼,取枪顽抗,但楼梯已经被侦察员拽了起来,无法攀登,满院子乱转。按照作战计划,攻上炮楼的侦察员们,立即挥舞起白毛巾。二中队长见到信号,跃身而起:“同志们,侦察员们得手啦!迅速攻占据点,冲啊!”战士们个个生龙活虎,冲入院内。一个排从侦察员放下的楼梯上登上炮楼,火力控制了整个大院,敌人被压制到炮楼西侧。另两个排从南北两侧对敌人实施夹击,迫使敌人束手就擒。
巧袭北高昌炮楼的战斗,只用了10分钟。当从唐县城增援的敌人来到时,炮楼已经冒起了滚滚浓烟。云彪支队没伤一兵一卒,早已打扫完战场,押解着100多名俘虏和缴获的武器弹药及军用物资等,安全撤离到大山里去了。
三尊佛寺
三尊佛寺亦称石佛寺,俗称三尊佛,在县北4千米的唐岩山东腰,属北店头乡东显口村。南为“两夹山”,东临峪山。有石佛窟为北魏所建。山上原建有大殿,名石佛寺,佛寺大殿中有3尊大石佛,分别是儒、道、佛,即孔子、太上老君和释迦牟尼,而非佛教中的三身佛和三世佛,三教合一的神祠在全国独此一家。据清光绪《唐县志》载石佛寺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当地村民讲述,石佛并排而立,高约4米多,宽大约有2米,均为立佛,花岗岩质,石佛衣著纹饰清晰流畅。石佛在“文革”时头部均被毁,其寺于1979年被洪水冲垮塌于崖下已不存。石佛北侧的一处山凹内凿有一石窟,名为“厍狄太傅公石窟”,又名“赛思颠”石窟。窟内共刻有7尊造像,窟门右侧有东魏武定三年(545年)摩崖造窟碑记一通,东部有线刻摩崖造像一幅,石窟内造像头部也在“破四旧”运动中被砸毁。
据省文物局专家考证,此处石佛是我国北方地区原来最大的立佛造像,石佛与窟内造像等均为北朝晚期遗存,石佛寺是晚期在石佛基础上建立的。石窟内造像也是我省除邯郸响堂山石窟外年代最早的一个,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1984年,此处作为遗址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上原有神泉一眼,古称风池、雨池,近年修小水库一座以蓄水。
1992年,当地居士和信众在原址建了三圣殿。近年在原址北山头建了玉皇庙,在南山头建了神母庙。最大的建筑三圣殿位于庙内西边,坐西朝东,硬山布瓦顶,面宽3间,前有明柱。殿内正面有三尊塑像,中间为太上老君,北侧是佛祖释迦摩尼,南侧是孔子。南侧墙根有观音小型塑像,北壁上挂着全神画像。后来,民间又修庙宇多处,至今香火旺盛,由于离县城较近及人们的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里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游客、香客来这里朝觐、游玩。
古人诵咏
游三尊佛寺
山骨谁雕琢,慈悲态俨然。
苍崖留破涧,阴窦贮甘泉。
金耀三层殿,风清七捥仙。
霎时尘想绝,此地即初禅。
(清)唐县知县 王恪
屯村寺
屯村寺在县西罗庄镇北屯村,现不存。
古人诵咏
晚上军城憩屯村寺
秋抄金方肃,霜凝夜始寒。
驱车缘负弩,投宿且加餐。
纤月悬钩曲,疎林落叶乾。
空劳逐尘纲,何以一枝安。
(明)唐县知县 孙希夔
风山寺(大力寺)
风山寺,亦称大力寺,在县西15千米唐河西侧的风山,山有洞穴,风吹如钟鸣,“风山钟鸣”为唐县古八景之一。寺中原有“金钟架”,即两块约2米的长条石立竖,上架木棍挂一大口铜钟,人们亦演绎为“风山钟鸣”的故事。此地原有两寺,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麓,称上寺下寺,下寺古有东西排列的砖体双塔,均建于北宋末年。2009年大力寺下寺遗址出土一通宋代古碑,高约3.5米,宽1.2米,厚0.23米,碑首正中刻有5尊小佛像,碑身刻“中山府唐县官题记”,文中有“宣和辛丑中秋日按弓箭社于风山遂游大力寺”“留题于建寺之碑阴,丞武安贾葵”等文字。据考证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十五日,唐县县丞贾葵游大力寺时所题。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重修。古碑记载: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2年)再次重修。现下寺已在修建西大洋水库时拆除,上寺已成废墟遗址,仅存金钟架、流芳井、舂米台等。1984年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诵咏
游风山寺
石磴盘旋上翠微,林幽啼鸟两依依。
草遮路满花香暗,石衬临崖树影低。
开口笑时身世老,与人交处利名稀。
漉巾带向山村醉,也学陶潜一咏归。
(明)邑人 刘汝教
秋日重过风山寺
绀殿风山古,停骖几度临。
野云飞绝巘,天籁响空林。
渡口人喧语,篱边菊散金。
因公凭探历,默坐听鸿音。
(明)唐县知县 孙希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