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县的来历据传源于密云县城南部十余里的黍谷山(也称黍山),该山虽不高,但时有云雾缭绕,俗称“密云山”。每当山上阴云密布时附近就会下雨,所以密云一带流传着“黍山盖帽,大雨来到”的谚语,后来在此设县治,故以山名而称“密云县”。但这只是民间传说。据《北京市密云县志》记载:密云县设置于北魏皇始二年(公元397年),其县治最初在今天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城南部十余里的南关村一带,城址东南方有一座高山,海拔2047米。因山高多雨,雾气迷漫,云雾翻滚,变幻莫测,故名“云雾山”,也称“密云山”,其附近所设县治称“密云县”。东魏(公元534年至550年),密云县设“密云郡”,下辖密云、白檀、要阳三县。北魏正光六年(公元525年)8月杜洛周(今内蒙古兴和县人)在上谷(今延庆)起义,于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攻陷安州(治所在今河北省隆化县境内)等处,安州及其所属的密云郡、安乐郡、广阳郡和三郡所辖的密云、要阳、白檀、安市、土垠、燕乐等县全部南迁并置于渔阳县(今密云县)境内。后齐(公元550年至577年)时废密云郡,将白檀、要阳合并为密云县。此后的千余年间几经变迁,至明清以来,“密云县”正式取代其它名称成为今日密云地区的县名。1914年密云县属京兆,1928年以后隶属河北省,1958年10月划归北京市。
密云古有渔阳之称,源于两千多年前燕国所设的渔阳郡。《密云史话》载: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燕大将秦开击退东胡,收复今天的密云地区,并在此地设郡,同时又置渔阳县。县址与郡址同在今天密云县统军庄村南面的南城子。因其位于渔水(今白河)之北,故称“渔阳”。《辞海》记为:“渔阳,郡名,以在渔水之阳而得名,治所在今密云县城西南,秦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围场以南,蓟运河以西,天津以北,北京市怀柔、通县以东地区。陈胜、吴广戍渔阳即此。”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杜洛周起义军相继攻陷位于今河北省隆化一带的安州、密云等县后,密云县衙门便南迁,置于渔阳县境内。北齐废渔阳县并入密云县,此后渔阳成为密云的故称。历史上的檀州城正是在如今密云县这个位置。据说“檀州”一词源于黍谷山上的白檀树。北周之前,密云地区称为安州,到了北周年间,改安州为玄州。隋开皇年间,佛教已传入这个地区,当时的太守信奉佛教,他认为这一地区战略位置相当重要,称为“玄州”不吉利。因为“玄”与“悬”谐音,意为危险、危及,这样对国家疆土不利,也对自己的官位不利,于是想更改地名。但改成什么名字好呢?太守左右为难,“玄州”之名被老百姓称呼已久,若一下子改成其他名称,恐怕一时难以接受。太守沉思良久,忽然想起附近的黍谷山上有几棵古檀树(白檀),木质坚硬,色彩绚丽多变且百毒不侵,万古不朽,又能辟邪,有“圣檀”之称,且梵语中有布施之意。于是将“玄州”改称为“檀州”,其治所在燕乐(今密云县东北)。到了明洪武元年(1368年),檀州入密云县,隶属北平府,由此“檀州”成了“密云”的故称。密云文化源远流长,想深入了解,就来密云一探究竟吧!